切换到宽版
  • 331阅读
  • 1回复

[猎奇]江苏古镇上的手工秤,老人做了一辈子,却面临失传,大家怎么看[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0825
金币
15427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5976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4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1-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4-19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2-04-19) —

黎里古镇,一个位于苏州吴江的非典型古镇,说它是非典型是因为它虽然与周庄同里一样漂亮,却更有烟火气,更加恬静闲适,倡导主客共享,有着全江南最多的弄堂和缆船石,有中国最大的民俗博物馆和中国锡器博物馆,有柳亚子故居、李可染艺术馆、端本堂等古建筑及艺术展馆,还有大量的红色景点可供参观,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好地方。

古镇上除了很多值得参观的景点、园林、博物馆之外,还有油墩、辣鸡脚、套肠等美食名店,以及木器店、竹器店、锡器店等各种非物遗产店,在这些店铺中,有一个制作手工秤的上店引起了我的注意。

秤是公平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公平则是文明的基础,它能秤金秤银秤人品,也能避免短斤少两。尽管秤的模式几经变革,但万变不离其文明与公平道理。而古老的手工杆秤工艺即将消失,保护、传承、坚守这种文明与公平已不容忽视。

历史上,黎里是苏州商业重镇,南来北往的货物在这里汇聚,而秤自然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在商业贸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变换,科技发展,电子秤流行了起来,手工秤则慢慢被淹没在城市化的浪潮中。

所以当我们看到手工秤门店的时候觉得挺意外的,没想到在黎里古镇还保留着这份传统技艺,而且还列入了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店的老板陈巧君女士则是此项技艺的传承人。

手工秤老板陈巧君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黎里人,平和淡泊里藏着对家乡的热爱。她用30多年的时间每天只专注一件事,那就是做秤,刨秤杆、磨秤杆、杆秤打眼……这一步步做秤的过程看似平淡、枯燥却要有精妙的技艺。

据当地朋友介绍,陈巧君之所以做手工秤,是因为他的丈人是黎里著名的称老板徐燕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制作,改革开放后更是以此为生,在黎里的三泰弄口摆摊卖秤。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名气越来越响,大家不再叫他名字,而是称他为“秤老板”。

陈巧君最拿手的工艺是制作金星杆秤,只见她左手一根铜丝,轻轻一点,细小的铜丝随即嵌入杆秤孔眼,右手一把钢刀,轻轻一割,顺势再用刀背一抹,一颗金星已经生了根。别说普通人看了连连叫好,就算在行业中也是公认的“绝活”。

一杆手工秤,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容易,仅称杆的制作就要经过刨圆、打磨、包秤头、定刻度、钉秤花、上芯子等好多道工艺,既有木工的活,又要懂数学和物理,一杆承重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穿300次刻度星点。

对于手工秤,现在很多年轻人别说会用,就是连秤上各部位的名称都叫不出来,比如秤的提纽,叫“毫”,那是明察秋毫的意思;秤砣称为“权”,秤杆称为“衡”,秤砣与秤杆组合,那是权衡;秤杆上的秤星,叫做定盘星,那是良心。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手工称已经逐渐从生意场上的工具变成了老百姓的收藏品或婚嫁伴手礼。比如结婚,黎里民众往往在女方嫁妆上插上两根杆秤,寓意“称心如意”;男方有人会购买一对杆秤,洞房花烛之夜,用来挑方巾。此外,还有造屋、乔迁,黎里农村的风俗为讨“称心如意”的口彩,大多需要插一对杆秤。

虽然手工秤的应用场景发生了变化,但是依然有一定的需求,这也是陈阿姨还能坚持一直做下去的动力,她告诉渝帆,整个店就她一个人,没有学徒,没有工人,毕竟市场需求小,制作起来麻烦,还赚不到钱,所以没有人愿意来学习,寻么是不是等她年龄再大些、做不动的时候,这方区域便再没有人再会制作手工秤了呢?

1条评分金币+20
xgch 金币 +20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2-04-1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沙漠之虎

UID: 953340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16699
金币
8754
道行
5233
原创
76
奖券
1745
斑龄
0
道券
1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5748(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5-01-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2-04-23
在贵州桐梓县参观过类似的生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