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豆瓣特意为了一些剧集的评分做了个说明,到底有没有被恶意压分,我就不做评论了。
单从观众角度上来说,感觉《谁是凶手》的分,确实还能再涨涨。
她好疯,我好喜欢
《谁是凶手》是一个结构较为典型的悬疑剧,主角分别是↓
董子健扮演的夏木,他小时候寄养在老师家里(老师很有可能就是他妈),由于自己耍小孩子脾气,没有和老师在一起,而错过了唯一一次直接面对凶手的机会。
老师就在距离自己一层楼下的家里,被凶手先麻醉,后割腕,眼睁睁看着自己血流尽。不得不说高露真的很绝,死者因为肌松药所以带着微笑脸的样子,美艳又诡异。
长大后,董子健考入警校,又进了警队。在警队,他重遇了小时候缉凶失败的刑警,肖央饰演的冷队。
在冷队还只是个刚刚从后勤转进重案队的新手时,第一次出警,就遇到了经验老套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结果第一次动枪没敢直接击毙嫌疑人,间接导致一起出警的同事身亡。
冷队人虽然长得着急了些,但是他升职慢啊。17年过去,他还是留在刑警队,并在一起虐狗案里遇到了本剧的女主,赵丽颖扮演的心理医生沈雨。
沈雨是个越身处危险环境,越冷静的角色,在被带去警局问话的时候,她脸上配合服从,眼睛却用余光去观察向自己问话的警官,是不是有什么精神上的可乘之机。
沈雨的冷静绝非什么出于职业需要,而是出于强烈的自保意识。
沈雨属于那种用攻击来自保的人,她在安全状态下,会锻炼自己操纵患者心理的手段,挖掘对方身上隐秘的脆弱,撕裂扩大。
她的一个未成年患者,先后在她的暗示下走向了疑似弑父、自杀的结局。
当遇到危险时,她又想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制造出病态的成年人,替自己和自己想保护的人顶罪。
沈雨属于乍看是人畜无害,愿与你共赴迷离仙境,为你疗愈所有心里苦痛,带你远离俗务的智者,实际上是把你带到云雾缭绕处,然后放挂鞭恭喜你——
你看,是不是得谢谢我给你找了个好地方,以后你要连人带盒在这里住上一阵子啊~
董子健、肖央和赵丽颖的患者都是有一定程度上,心理过不去的槛的:有人是心结,有人是可以自控的ptsd,有人是应激到跳楼。
剧情进行至今,赵丽颖扮演的沈雨很明显也是个心理上有问题的存在,而且她不能自医,病得不落痕迹。
和有些人高兴坏了会想哭类似,沈雨也是情绪和心理反着来的。她反复在各个凶案里露出身影,却又一次次脱身,老道的刑警们很警觉:漂亮又聪明的女人想骗人,那指不定就是什么大雷 。
沈雨之所以要骗人,是因为她以为自己的爸爸,是17年前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先给没看到这里的闺蜜们剧透一下,其实她爸早就死了,所以她爸肯定不是凶手。
学霸的复盘
赵丽颖能红,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演得多。翻了翻她的作品履历,她最近10年参演了29部电视剧、9部电影。
当年在各种怪谲的服化道里走过来的赵丽颖,没有产生条件反射的后遗症,一看到离谱的剧情,五官就跟着夸张,一看到爱生爱死(且不说合不合理)的感情戏就逼着自己憋泪。
经常有人吐槽,有些当红艺人怎么演了这么多戏,还是演不好啊!
这也得看演员是从影视行业的哪个阶段度过的,搁二三十年前,那时候全行业每一个环节都有强标杆,在现在这个环境下,能不能练出艺,大概率要靠自己的韧性。
走到这一步,赵丽颖的路子,还没有和其他命运相似的演员们,有质上的差异。
但从随着影视作品越演越多,想必看过她的戏的观众会知道,她努力的方向变了。
赵丽颖毫无疑问是个体验派的演员,《胭脂》的制片人黄澜说过,她得先相信每一句台词,然后再去演出来。初出道时,你能看到她努力,但努力却也未必一定奏效。
后来赵丽颖很明显在尝试不那么“自由行”的表演法,以至于演明兰的时候,有人觉得她的情绪是“不够”,而不是之前的“一看就是傻白甜”之类的评价。
到了《谁是凶手》里,赵丽颖终于可以做到怎么基于人物,做出“让观众相信这个角色会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设计了。
《谁是凶手》里沈雨第三集才上线(一共16集),每集出场时间不算很长。基于人设需要,台词在前期也不多,很多时候都是靠表情来向观传达信息。
有一段完整展现人物特性的戏,是在沈雨面对刘琳扮演婚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时,刚看到患者的不清醒状态,她会产生一丝窃喜。
待她确认自己的预判,通过短信的内容确定这个杀夫的家庭主妇,确实是长期被衣冠禽兽的丈夫pua时,沈雨又有了尽量不流露出来,相对克制的满足感——和我的分析果然没错,制造出这样的病号,就应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
她不敢太明显地表现自己的情绪。此时还不能太嚣张,因为这里的指挥权还不归自己个儿。
看到患者抗拒,她便更想力证自己的正确,与一开始的发号施令相比,多了一点迫切。
她的治疗过程里,核心是掌控人格的控制权。以“常规治疗”为手段,从冷队手里合理地短暂拥有了让患者崩溃的手机铃声,她的窃喜转为得逞,她知道,这里没有人是她心理战的对手。
等到患者彻底失控,她也终于呈现出自己真实的情绪:她兴奋于自己左右别人思想的能力,兴奋于往夹子下面放一块奶酪,小鼠真的就会被夹到。
赵丽颖没有临床医学背景,当然也没有折磨别人的经验,演这种角色,需要在做功课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符合人物的形体表现,单靠意会是行不通的。
类似的处理方式,在《胭脂》、《知否》里也有很多前辈用过,赵丽颖在三人师里挑其他老师的长处学,学得还挺有样的。
白切黑是方法,不是目的
内娱现在很多演员是体验派,没有别的原因,因为有一些压根听不懂其他流派的课程,所以只能选体验派,导致体验派三个字总是在背锅:是不是水平不行的体验派,就是演谁都像自己啊?
击破这个问题,除了自身共情能力之外,还很多艺人反复强调的信念感。信念感也是被各路通稿用废了的词,因为天赋异禀的演员极少,大部分人都要经历后天学习如何代入。
《谁是凶手》里赵丽颖有在想办法让自己成为沈雨,塑造一个内心有黑暗面,但是因为自己就是治疗别人心理的人,所以要随时保持着自己似乎和其他人的一致性。
类似沈雨这样的黑莲花角色,在华语悬疑剧里并不是独一份,况且台词仍然存在蹦字的问题,个别时候情绪和肢体衔接不到位。但我仍然觉得她这次值得夸,因为她身体力行地区分开了,演得很努力和演得时候附带自己的思想产出,是两回事。
赵丽颖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曾经说,她在“制造沈雨”的过程里养成了一些沈雨特有的习惯:吃巧克力,看完书思考的时候有意识地皱眉。
吃东西释压和思考时发呆是生活里很多常人都有的习惯,这便是沈雨与他人的一致性。
赵丽颖肯定还有很多类似以上这样的琢磨,最终呈现了现在的沈雨。观众远比大家想象的挑剔,演得很努力,但能看得出来没有符合角色的设计,和演得没有太努力的痕迹,却带着演员自己的琢磨,后者一定是比前者更有演员样儿的。
沈雨肯定也需要一些戏剧化的设定,剧集已经快要大结局,目前主要关于沈雨的故事线,大部分已经讲完:
沈雨误以为父亲是凶手,所以从小在不断替父亲制造“已失踪”的障眼法,替其销毁证据,直到警察找上门,她还敢用打感情牌的方法给自己洗嫌疑。
而继续操纵沈雨的才是海舟案的真凶,沈雨被凶手摆布,陷入更深层的暗示里却不自知。沈雨到这个阶段,已经趋近明面上可见的病态,赵丽颖愣是把自己的可爱脸,瘦出了嘬腮的效果。
目前还没有更新,我在此猜一下,由于凶手非常熟悉沈雨小时候的环境,所以大概率是她爸爸的同事,而且有摄影爱好。
最后的演员表里,只有4个人有小时候的剧情,目前只有“少年胡山泉”还没出现,那这个人便很可疑了。但至于他长大后伪装成了谁,用了谁的身份,还没有太明显的线索。
接下来沈雨到底是自暴自弃彻底失控,还是和警方同仇敌忾,还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复仇,那就还是得蹲大结局了。
E姐结语
《谁是凶手》并不是非常出人意外的剧作,在一开始看的时候,或许第一反应是“可以,但不意外”。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结构,才让观众已经熟到不能再熟的赵丽颖,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一面。
成名艺人往往在尝试新方向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观众对ta实在太熟了,即使角色不一样,印象也难免停在之前的作品气氛里。许多演员为了规避这种可能,于是在选择新剧的时候,刻意选择风格非常不一样,或者噱头大于实际的剧本。
《谁是凶手》正是用了一张全国卷,去检测了赵丽颖这样的特考生,是偏科还是全才。赵丽颖敢去考全国卷,也足以说明她确实有两把刷子。
除了赵丽颖本人外,还得点名夸导演孙皓很懂怎么用赵丽颖,在审讯室走廊里,沈雨一边身子在光线里,另一边背光、头发遮脸,身后就是“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一下就起范儿了。
三位饰演沈雨患者的演员:边天扬、郝平和刘琳,也是互为衬托的存在,刘琳和郝平的无实物表演都太在状态了。
迷雾剧场和当红艺人的合作,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打开方式:
平台需要艺人的流量,但不迷信主角一人就能担起收视,在每个环节上依旧稳扎稳打;艺人可以尝试新题材,但不拿新题材当试验田,坏了人家的招牌,而是有备而来,我来了,就是要和其他老手们齐头并进。
赵丽颖如果可以稳住这个节奏,那接下来她不需要跳出舒适圈。她演现偶,现偶是舒适圈,演古偶,古偶也是舒适圈。要演黑化白花,那黑化白花也可以是她的舒适圈。
做好一道题不是本事,掌握做好题的方法才是本事。有舒适圈不可怕,得看是困在舒适圈,还是制造舒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