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是我国第三高发肿瘤,随着我国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这种在欧美国家高发的“富贵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据2020年最新数据,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0万,死亡28万,超过85%的患者确诊时处于中晚期,超过34%的患者出现了脏器转移;综合5年生存率低于30%。
是大肠癌太凶险吗?
不是,是发现得太晚了!
恰恰相反,大肠癌属于“天良未泯”的癌种,它发育迟缓、容易发现、容易预防的癌症;
只要发现得早,还是最容易治愈的癌症!
早期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粘膜内癌几乎接近100%;
说它容易预防,是因为90%以上的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在40岁前做一次肠镜,就能避免悲剧发生。
肠癌什么是息肉呢?
简单说就是肠壁上长出的小肉疙瘩,大体上分为两大类:腺瘤性 息肉和炎症性 息肉;
其中腺瘤性 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状腺瘤;
腺瘤都有癌变的可能,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属于大肠癌的前身,不折不扣的定时炸弹,理论上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100%会发生癌变。
编辑
大肠腺瘤癌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腺瘤大小、数目、组织病理学类型、大体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
编辑
从正常肠粘膜,到长出息肉,直至变成肠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大约需要5-15年,平均10年左右;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短短两三年就可能癌变,有的一辈子也不会癌变。
编辑
一般来说,超过30岁就开始长息肉,50岁后达到高峰,直至80岁才停止;有的人爱吃肥甘厚味、嗜好烟酒、不爱运动,还有炎症性肠病等,发生肠息肉的年龄会更早,20来岁就可能有了;
还有一些遗传性疾病,则可能从幼年就开始长。
我们计算一下:
按照30岁开始长息肉,10年后开始癌变,那么最晚,应该在40岁做第一次肠镜。
此时,绝大多数息肉还处于良性阶段,处理起来非常简单,连住院都不需要,也不需要开刀,肠镜下就能切除;
即便发现了早癌,也可以内镜下切除,和切掉个息肉没有太大区别;所以,肠镜检查,既能够预防、又能够治疗,可谓一石二鸟。
什么是肠镜呢?其实就是一个带有高清摄像头的软管子,从肛门进入肠道,一直可以看到回肠末端,大概可以观察1.6米的全部大肠。
息肉是凸起的病变,很容易看见,并且可以当即切掉,以绝后患。
编辑
那么哪些人需要做肠镜检查呢?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以下人群建议立即检查:1.年龄≥40岁,无论男女,2.长期抽烟、喝酒的群体;2.有结直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3.进行胆囊切除的群体,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4.长期缺少运动,高脂肪饮食,高盐饮食者。5.长期便秘,腹泻,有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腹痛、便血、消瘦的群体。6.炎症性肠病、家族性 息肉病。肠息肉、早期肠癌几乎都没有症状
由于肠息肉和早期肠癌,超过80%没有任何症状,不做肠镜检查无法发现。
大肠癌要有症状,基本上要到第二期、甚至第三期以上,如果希望发现可以根治的原位癌(第零期)或第一期癌症,光靠有无症状来决定要不要做肠镜,是绝对不靠谱的。
至于网上所传言的所谓“早期信号”,包括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和形状改变、消瘦等等,其实已经不早了,是进展期癌甚至晚期癌的表现;
因此,凭症状来判断是否患癌,太冒险,往往错失了早期发现的时机。
另外,CT、彩超、核磁等非侵入式检查,也不能发现肠息肉和早期肠癌,等到这些手段能发现的时候,最低是进展期癌,甚至是晚期癌了。
如果不能做肠镜,或者实在不愿意做肠镜,也可以选择姑息性的检查手段,一般建议大便潜血+粪便DNA检测;也可以选择胶囊内镜和CT仿真肠镜。
当然,上述这些检查如果发现异常,仍然需要传统肠镜进行确诊和取活检。结语
1、肠息肉的成因很复杂,与饮食因素、炎症刺激、机械刺激、肥胖、年龄、生活习惯、疾病等因素相关。简单说就是“三高一少”: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运动和膳食纤维摄入少。
要想完全预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普通人群在40岁前,无论男女,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做一次肠镜,这是一项既能预防又能诊断、治疗的救命检查。
2、肠息肉切除后容易复发,因此要按照医嘱定期复查;
3、有胆囊、阑尾切除史、炎症性肠病(溃结、克罗恩)、家族性 息肉病、黑斑息肉综合征、长期便秘、腹泻、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提前到30岁以前做肠镜检查。
4、千万不要等到出现肠道症状在想起肠镜;未雨绸缪才叫体检;出现症状再检查,那叫确诊;
晚期肠癌不但治疗很棘手,花费巨大,病人承受的痛苦更是难以想象,即便花光家产,可能最后还是人财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