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出现的问题,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重拳出击,分别印发通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这一新闻再度将“饭圈”文化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饭圈”文化本质上是偶像工业文化的衍生品。偶像工业文化的“财富密码”在于贩卖梦想,将才能平庸的人打造成流量偶像。沿着这条思路发展,唱功、演技、舞蹈或主持能力都不那么重要了。艺人可以不用追求任何一项技能上的出类拔萃,而是靠着工业流水线来包装人设就能走红。
其实,这一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已日渐显露疲态。沿着偶像工业轨迹成长起来的艺人随着年龄增长,粉丝黏性逐渐降低。由于没有出众的技能赖以立足,就必须靠不断粉饰人设取悦粉丝来维持商业价值。长期名不副实,这些偶像心理上就会出现巨大落差。流水线顶端的造星工厂运营者也利用流量偶像能力疲软而对资源过度依赖的特性,对他们进行人身控制。长此以往,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或心理崩溃自残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应该说,在偶像工业和流量经济泡沫一般的繁荣里,深藏着商业资本逐利的本质属性和对人性的扭曲摧残。
正因为对流量偶像来说最重要的是人设,是贩卖梦想而非贩卖优秀的技能,流量这一财富密码才得以成立。流量偶像高度依赖“饭圈”帮其打造和经营人设。本来散兵游勇的粉丝,在经纪公司的引导下,逐渐发展成高度组织化的“饭圈”,对流量偶像毫无底线地“效忠”,共享非黑即白的二元价值观。
随便进入一个流量偶像的“饭圈”内部,就会发现这种高度组织化效率上的高能和思考能力上的降智——打榜投票组负责制造数据,控制评论组负责净化评论,反黑组负责消灭一切批评性质的负面言论……随着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大粉”“粉头”(即粉丝头目的简称)一声号召,“饭圈”出击如同工蚁一般“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其中的个体“工蚁”思考能力完全处于匮乏和丧失状态。
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状态下,在常人眼中匪夷所思的行为随着高度组织化、激进极端的“饭圈”群体行为而发酵。打榜投票组每天按时定量完成流量积攒的任务,几乎沦为免费劳工。反黑组为了把一条负面相关词条“洗”下社交网站的“广场”,发帖成百上千条,到处“出警”“互撕”。需要购买量时便号召粉丝“咬一买三”(意指“有能力买一份的,咬一咬牙买三倍”),鼓励甚至倒逼粉丝以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的购买行为来支撑流量偶像贩卖商品的销量。在组织化群体行为的裹挟下,粉丝个人做出任何违背常理的行为仿佛都可以躲在“饭圈”群体的背后逃避责任,不用为自己的过激付出代价。
“饭圈”和流量偶像的畸形共生,也影响了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饭圈”中所谓的“事业粉”对行业一知半解,就轻率地介入专业领域,妄图越俎代庖,对流量偶像的工作指手画脚。粉丝身份和工作人员身份界定模糊,有极端者甚至抱团挤走专业团队,控制流量偶像的工作。“饭圈”批量制造评论、有组织的养号刷分等行为也打乱了正常的文艺评论风气,无论再差的演技、唱功,都能靠群体出击打压真实评论声音,流量偶像听不到客观、理性的批评,整日沉浸在粉丝营造的虚高评价中洋洋自得。
于是,流量偶像就算出现了严重到触及法律底线的行为,在“饭圈”的“工蚁”们眼里也是“哥哥需要我来守护”。粉丝完全不考虑流量偶像作为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主体性,不考虑违法犯罪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饭圈”式溺爱的保护下,流量偶像被甜言蜜语和虚假繁荣包围,业务上原地踏步、随便糊弄,心理上退化为“巨婴”,行为上拒绝为自己作出的选择“买单”,最终滑向违法犯罪的境地。而沉迷于“饭圈”的粉丝也会逐渐丧失对艺术审美的基本判断能力,唯流量偶像马首是瞻。
流量偶像的陨落,是畸形“饭圈”文化造就的。其中,流量偶像和“饭圈”粉丝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加害人。我们意识到,引导“饭圈”文化和艺人经纪的健康发展,是当下文娱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近日相关政策的出台,可谓及时而又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