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亦称为机器智能。通过智能系统正确的解释环境输入,结合专家经验和机理知识,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能够灵活的实现特定应用场景下的目标和任务,是我们期待人工智能应有的能力,即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推理、规划、感知、学习、交流、使用工具、决策、判断能力和思维模式。
随着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深入,人工智能已悄然走进钢铁工业,为解决钢铁工业生产中具有非线性、大时滞、强耦合特点的复杂控制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智慧料场、智慧物流、炼铁专家系统、废钢判级、一键炼钢、工业机器人应接不暇,但人工智能在钢铁工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其根源,是认识转变不能与技术发展协同。
人工智能帮助钢铁工业人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确定性的,但人与人工智能在生产作业中的角色是存在差别的,不能简单的认为“既然你智能,你高、大、上,那就你干,我看着!”现场作业人员存在这样的想法,首先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缺乏应有的认识,其次表现出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作业方式变革,内心存在抵触。
人工智能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通俗的讲,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人工智能技术及装备大多都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即不会有自主意识,完全按照嵌入专家知识及经验,按照精确数学模型(智能算法)处理并执行该应用环境下的问题及工作任务。弱人工智能更多的体现在从使用者和输入数据中获得知识,并由机器快速做出决策 ,以便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人为错误。当前只能替代一部分危险性较高、重复性较强的体力劳动。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 其带动的产业也将为人们创造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人工智能也改善了就业质量和工作体验, 改变了岗位结构,使用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眼光拥抱弱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作业方式变革的冲击,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 并且将创新思维应用到工作当中,在工作中更多的发挥人类独有的创造性,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下的新就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