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出殡,贾宝玉和秦钟跟着王熙凤在一户农家歇脚,邂逅了农家女二丫头。这段故事本不过是小事,但《红楼梦》没有闲来之笔。尤其二丫头的出场,是八十回后至关重要的伏笔,不可等闲视之。
(第十五回)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众小厮忙断喝拦阻,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那丫头道:“你们那里会弄这个,站开了,我纺与你瞧。”秦钟暗拉宝玉笑道:“此卿大有意趣。”宝玉一把推开,笑道:“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了!”
二丫头之所以及时阻止贾宝玉动纺车,在于纺车与牛马一样,是普通百姓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古代底层老百姓大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牛马和纺车是一家最重要的生产力。身上的衣服、家庭用布甚至售卖换钱,全靠一架纺车,弄坏了可是大事。
秦钟与贾宝玉“兄弟情深”无话不谈。他们的生活圈子也没有二丫头这样的女儿,一见她与贾宝玉说话,不免挤眉弄眼说风凉话,是哥们之间常有之事。
秦钟说二丫头“此卿大有意趣”,意思是说二丫头对贾宝玉有点意思。那个年代男女授受不亲,不可能主动上来与宝玉说话。他却不知道纺车的重要性,二丫头上来阻止主要是担心他们弄坏了。
秦钟的玩笑话说得下流,贾宝玉不赞同他“唐突”佳人,说他“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了”,完全否定了秦钟的玩笑,且显得无比郑重。
只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贾宝玉和二丫头之间,不存在蒹葭之情。他们的邂逅,是一场时空交错的偶遇。曹雪芹要借二丫头表达的是与王熙凤的关系。
众人路停二丫头家,要歇一歇的是王熙凤。这一“歇”才有二丫头出场。所以,二丫头所对应之人,毫无疑问是日后的巧姐。
王熙凤的结局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她此生再见不到女儿巧姐长大。她在农家歇一歇,二丫头出场,曹雪芹的设计就是冥冥之中告诉王熙凤,她若多看一眼,就能看到女儿大姐儿日后就是二丫头的样子。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巧姐的判词有一座荒村野店,也有一架纺车,预示贾宝玉想要摇动而被二丫头阻止的,恰是巧姐日后被刘姥姥收养后的人生。
刘姥姥一家就算得到贾家帮助也改变不了务农本质。巧姐被其收养,女红纺绩一定要学习。如果她是荣国府的千金小姐,女红足矣。但她是农家女巧姐,则势必要学习纺绩。
贾宝玉之所以严厉喝止秦钟唐突,只因二丫头冥冥中代表了他的侄女巧姐,不可鲁莽乱说!
其实,二丫头是巧姐这个设计在现行《红楼梦》中有些不对榫。但若按照曹雪芹最初设计的话,就应该完全对应了。
第二十九回,贾母打醮清虚观,原文明确无误地写了“奶子牵着大姐儿,抱着巧姐”。很多人认为巧姐之名是后文刘姥姥给取的,如何会出现在前,认为错了。
其实这里有个先后。曹雪芹应该最初给王熙凤设计,让她接连生了两个女儿才对。她作为荣府嫡长孙媳妇,最需要生儿子,却连续生两个女儿更是悲剧。刘姥姥取名巧姐的,应该是这个二女儿,也就是“二丫头”名字由来。
曹雪芹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能为了情节更顺畅,去掉了王熙凤的一个女儿,让大姐儿成为巧姐,与二丫头这个线索不对榫。这点知道就好。
(第十五回)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时,内中并没有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
王熙凤之悲在于没有儿子,原本怀了一个儿子,生下来就是巧姐的弟弟,可惜却在六七个月流产了。而尤二姐后来怀了一个孩子也是男胎,生下来也是巧姐的弟弟,却被王熙凤假手胡庸医下药堕胎了……二丫头抱着弟弟,是曹雪芹刻意为之。人生就是这样,求不得才是大讽刺。
王熙凤没有儿子,不代表巧姐没有。二丫头抱着“弟弟”极可能也预示她日后生了儿子。刘姥姥管贾母讨要的“催生保命丸”应该是伏笔,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