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们在宋江一意孤行的坚持下,接受了朝廷别有用心的“招安”。对朝廷来说,“招安”只是权宜之计,实际上朝廷根本就看不上这支队伍,不是亲生的难免心有间隙,但如何处理他们成了个大难题。 把他们拆开吧,宋江不在,怕他们又闹乱子;留着他们吧,又始终是个心腹大患;于是,朝廷就给他们装备了,军队替换下的旧衣甲和兵器,还有发霉的粮草,就是为了恶心他们,让他们替朝廷抗辽国、剿田虎、灭王庆、征方腊,消耗他们的实力,削弱他们的力量,最后任意拿捏,可惜宋江还是没看出来朝廷的意图。 梁山108将替北宋朝廷征战无数,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108将丝毫无损,但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108将死亡过半,除了病亡和离开的,仅剩27人回到京师。这一战也将梁山上下,团结得如同铁桶般的军心,彻底的击个粉碎。 为什么梁山108将,面对手下只有8员大将的方腊,会被打的这么惨?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这么几点: 一、双方领导的心态和目的性不同。宋江原来是郓城小吏,误打误撞上了梁山,其实也非他所愿。身为梁山的扛把子,梁山众好汉们的精神领袖,但他依旧梦想有天,朝廷发现他们的重要性,重新录用他们入朝为官。一个没有野心和志向的领导,目标还是进入宋朝腐败的官场,怎么能带领他的兄弟们走向光明呢? 方腊则不同,他是个有梦想的野心家。作为极有影响力的起义军领袖,方腊的最终目标,就是推翻黑暗的宋朝统治,自立为帝,重新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江山,而他的确也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两人的心态对比立判高下。 二、双方军队的指挥能力,和军事管理不是一个等级。方腊的军队是按照正规军,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训练,军纪严明,战斗力甚至远远超过,梁山和朝廷的军队。 “兵贵精不贵多”,方腊知人善用,手下大将人数不多,但都是武艺高强,心狠胆大之辈,更是行军布阵,沙场征战的将帅之材。 方腊的起义军影响力较大,攻下了数十座城镇州县,而且军队声势浩大,斗志昂扬,人数足足有数万人,连朝廷都很忌惮。 反观梁山108将,包括宋江在内,很多都是出身较低,半路落草的汉子,懒散习惯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武艺高强也确实有几个,大多都是随心所欲,受不得约束的任性汉子。即使有那么一两个,稍微懂得行军布阵、冲锋陷阵的头领,对战局也于事无补。 武艺高强的单打独斗还行,若是在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分分钟被戳成筛子。论影响力,梁山跟方腊也不能相比,只能在水泊梁山一带,依靠地理优势称王称霸。 所以梁山好汉叫他们行侠仗义、除暴安良还行,面对正规军配置的方腊部,只是一盘散沙,在生死相搏的沙场上,108将只能以命换命的方式,用己方的性命,来换取最后的胜利,损失巨大也是意料之中。 三、梁山宋江部长途跋涉,方腊部以逸待劳,没有主场优势。梁山好汉们替朝廷征讨方腊,长途跋涉下已是疲兵,没有充分休息就投入了战斗,这在战场上是大忌。 而对于方腊方面,这是自己这方的主场,而且经过充足的防御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士兵们都作了充分的应对。 梁山好汉当年,面对朝廷军队的围剿,利用梁山泊的地理优势从容应对,让朝廷大军铩羽而归。但是面对方腊的主场,失去地理优势的他们,难免捉襟见肘、处处受制,作为攻击的一方,损失必然大过防御的一方。 四、梁山内部问题,意志消沉,态度消极,缺少斗志,人心涣散。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梁山好汉中很多人都是持反对意见。 他们中很多人都受到过朝廷官吏,和封建制度的迫害,对北宋恨之入骨,想脱离梁山,也没有什么好去处,只能暂时先安定下来,这样就造成很多人的兴致都不高,斗志也一天天萎缩了。 以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现在是朝廷要他们干什么,他们就要干什么,原本就受不得约束的他们心有怨言,态度更是消极。这种情绪是会漫延的,时间一久,造成整支部队的人心涣散,斗志不高,这在大战来临之际,是极为不利的,会造成整支队伍的战斗力下降。 五、北人到南方地域性转变的水土不服,以及“神医”安道全没有随军同行。梁山好汉都是中原人氏,属北方,来潮湿的南方征战,气候、环境、温度的变化和不适应,肯定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有近10名梁山好汉突发疾病身故。 再加上在对方腊的战役中,“神医”安道全,被北宋皇帝招入宫中治病,导致其未能随军同行。除了当场战死的,梁山好汉因水土不服,和在战斗中,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导致死亡的人数不在少数,这又是巨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梁山泊由108将组成的团队,和方腊的军事集团,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水浒传》中,若不是宋江身上有主角光环,他早就被方腊给灭了,虽然最终他的结局也并不好。 若是宋江真有造反的野心,为兄弟们考虑,他完全可以联合方腊,颠覆黑暗腐败的北宋政权,然后像刘项的楚汉争霸一样,为自己打下一片天地,再和方腊做最后的对决,未尝不会让梁山的兄弟们死得其所,死的悲壮,也让这帮跟随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有个好归宿。 可惜他的愚昧和眼光,局限了自己的发展,也把梁山的兄弟们带上了绝路,更让梁山108将中,那些牺牲的兄弟变得不值得,也许这就是施耐庵笔下的《水浒传》,对当时社会制度和风气的控诉吧。 [ 此帖被db460728710在2021-01-31 11: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