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鲜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时节,老年大学文学班组织了一次班会活动,“铜鼓县一日游”。
铜鼓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一个县。江西是我们的邻省,铜鼓位于湘赣边界,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铜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城,森林覆盖率高达87%,境内山峦绵亘,沟壑纵横。全县十四万多人口,多数是客家人,是赣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
曾经去过几次江西,但铜鼓县每次只是路过。这次大家提议去那里玩一天,正合我意,甚是开心。我们租了一台巴士车,去了26人,其中有三位老师,除了自己文学班的刘老师外,还邀请了英语班和语言班的两位李老师一路同行。早晨八点在老年大学门口集合出发,兴致勃勃开往铜鼓县城。
自退休以来,在老年大学学习已经第三个学期了。学校课程项目很多,前两个学期我选择了以锻炼身体为主的“形体舞”和“交谊舞舞”班的课,对于“古典文学”,心里有过多次念头想去学习,但一直望而生畏,没有勇气报名。这个学期开学的前两周,我悄悄的坐在文学班教室后排听了两节课。课堂上,老师所讲的诗词对联,词义易懂,平仄我一窍不通。我深知它的难度,这不是一日之功能够学成的,只能慢慢入门,步步掌握。尽管如此,我依然热爱,兴致高昂。所以,听完课后,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参加了“古典文学”班的学习。
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谈天说地。我向来性格比较腼腆内向,又是一个新学员,面对这么多半生不熟的前辈们,感觉有些束缚,搭不上话语。不过,静静的听他们高谈阔论,静静的倚在车窗边观景,未免不是一种享受。两个小时的车程,车窗外,看到的大部分是青山,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时远时近。远眺,连绵起伏的峰峦,俨然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纱,云雾缭绕,山天相拥,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墨丹青。高速公路两旁的护栏里,花团锦簇,色彩缤纷。偶尔也会见到一些田野村庄,炊烟袅袅……
出发约半个小时左右,我们的班长接到一个学员来电,说他因有事没能赶上车,懊恼不已,准备去坐班车赶来铜鼓参加活动。大家听了深感敬佩,都说他集体观念强,精神可嘉。
到达县城后,首先参观了“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纪念馆建于1977年,分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秋收起义的背景,主要介绍铜鼓县的历史;第二是秋收起义的爆发,介绍毛泽 东组织,领导第三团和铜鼓人民举行秋收起义的光辉历程;第三是秋收起义星火燎原,介绍铜鼓人民如何发扬秋收起义精神建设革命根据地。馆内陈列着毛泽 东、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率领红军转战铜鼓的有关照片、资料和革命文物。望着每位精神抖擞,斗志昂扬革命老前辈的照片,以及那些代表着历史意义的文物,全员肃穆,肃然起敬。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走进不远处的“西湖公园”。徜徉在幽静的公园小道中,漫步于碧绿的湖中石拱桥上,垂柳摇曳,碧波潋滟,风和日丽,无不惬意自在。清澈的湖水中,红鱼群聚,观光道上有位大姐卖鱼食,大家买了鱼食喂鱼,鱼食撒下,抢食的鱼儿争先恐后,群群堆叠,甚是好看好玩。公园不大,慢游一圈后,大家围坐在湖中的凉亭里休息,吃着自己带去的各种食品,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中午,我们打听到一家“缘色农庄”的饭菜比较好吃,于是,在那吃了中餐,的确价廉味美,名不虚传。
原计划下午去铜鼓河畔走走,观赏一下修河面貌,徒步大自然,吸收点新鲜空气。可惜,春天的气候总是有些不尽人意,上午还阳光灿烂,午后突然雷鸣闪电,大雨倾盆,无奈只能放弃返程。
回家路上,大家又提议,去参观王首道故居。王首道故居位于浏阳市张坊镇上洪社区蟹形组,待车驶至张坊时,天公作美,雨又停了。于是,我们又停下来参观了“王首道故居”和“王首道阵列纪念馆”。这座旧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土木结构,青瓦盖顶,坐东南朝西北,前面有一个大池塘。大家说伟人的故居都依山傍水,都是风水宝地。王首道同志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新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在此出生,1925年参加革命,1996年9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一天的颠簸游玩,虽然有些疲倦,但是,大家都感到非常愉快,都认为意义深刻,都说今天是开心红色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