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境内俊山秀水广布,山美水碧田肥,自古以来就是宜居之地。安康夏称梁州,商周唤作上庸,春秋战国为秦、楚、巴三国反复争夺之地,后巴国为秦所灭,设为巴郡,正式成为巴人世代居所,直至西晋太康元年,朝廷为安抚巴山流民,改巴郡为“安康”,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
随母亲到安康市岚皋县省亲,顺道去了趟享有“云中净土,世外桃源”美誉的南宫山和“陕西千岛湖”之称的瀛湖,看了巴山,赏了巴水,会了巴人。在这里,我才知道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它不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我为一名巴人,醉心巴山巴水,乐趣无穷”。
云中净土南宫山
南宫山景区位于岚皋县城东部,是国家森林公园、古冰川及火山遗址,距县城二十多公里。
根据景区景点介绍,我大概知道了南宫山的历史沿革。它始建于北宋靖康年间,初为道观,是道士习修炼术之所,后至清代,逐渐演变成佛教胜地,供僧人参禅悟道,为四海佛人朝拜,享受人间香火。
从山脚到山腰,再从山腰到山顶,奇峰怪石,茂林修竹,集奇、险、野、秀于一身,大小景点众多,不胜枚举。但总体由二郎坪、金顶、火山岩、高山栎、莲花寨五大景区组成,其中最富名气的还数火山岩石林和真身殿。真身殿,气势恢宏,静谧祥和,弘一大师真身供奉在此,百年不腐,五湖四海游客皆可虔诚朝拜,感受肉身“菩萨”的神秘、神奇和神圣,给这座巴山腹地的山岳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云里雾里,惊人叹绝。
带着一身疲倦下得山来,走进山脚下的巴人部落。
那独具特色的吊罐房,竹木搭建的吊脚楼,还有威风凛凛的巴人瞭望塔,傍水而修,依山而筑。吊罐房和吊脚楼的檐下,全都挂着红彤彤的辣椒、金灿灿的玉米以及各种巴山土特产,瞭望塔上的巴人造型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腰围麻裙,似乎是在忠诚地守卫家园。
身着巴服的人们忙碌穿梭在房中,看到客人进屋,一脸微笑地迎上来,就如穿越时空而来的店小二,满面喜庆的招呼一声“稀客”,给人一种穿越历史回归古代之感。
在吊罐房内围着八仙桌坐下,品一杯巴水泡的清茶,既解渴还解乏。待到香喷喷的吊罐肉和巴山菜肴上桌,再斟一碗酒,吃一口肉,喝一口酒,顿时疲惫全无。如有兴趣,还可摔一个碗,体验一下巴人的“摔碗酒”文化,感受一下巴人的直爽与豪迈,仿佛自己此刻就是巴人,深深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青碧如苔瀛湖水
“汉江波浪渌于苔,每到江边病眼开”,这是唐末诗人罗隐《汉江上作》中的诗句,汉江的水,青碧如苔,在诗人眼里,它就是治愈眼疾的良药。而瀛湖是上世纪建设安康水电站修筑大坝时拦腰截断汉江而形成的,因此瀛湖洁净无瑕,青碧如玉,以一湖胭脂笑迎八方来客定是必然。
如果说南宫山是巴山的一个代表,那么瀛湖就是巴水的一个缩影,它虽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却有“朝看彩霞浮湖面,暮观红日融浪中”的静美,始终用母亲般的柔情守护着巴地的一草一木,滋润着在这里生活的巴人儿女。
瀛湖的水不但是净的,也是美的。一湖青碧如苔的秀水映着蓝天白云、映着绿树春花、映着翠屏金螺二岛,就如天河流进了人间。湖边的亭、廊、楼、院;岸上的人、车、草、木;还有湖上的船、艇、水鸟和浣妇,共同组成了一幅画,人在其中,犹如行走天宫瑶池,不禁要叹此处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一回行。
最接地气巴文化
巴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巴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精髓来自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形式多样,根植民众,覆盖各行各业,是一种最接地气,最大众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巴人勇敢、勤劳、坚毅,苦中作乐的性格。
巴人是勇士、斗士、武士,也是歌者、舞者和艺者。《华阳国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说的是巴人打仗非常勇猛,视死如归,两军对阵都不忘欢歌锐舞,既鼓舞士气,也在气势上压倒敌人。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巴人不仅忠勇刚烈,勤劳质朴,还拥有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创造出了很多巴人歌曲和舞蹈。流传在巴山一带的花鼓子、锣鼓草、岚河渔鼓、丧鼓子、巴渝舞等富有民俗特色的歌舞,就是巴人在打仗或田间劳作中创造出的一种自娱自乐方式,即使现在,生活在巴山的人们也能人人唱几句,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一代巴人,他们对巴曲的热爱程度,绝不在京剧和秦腔之下。
巴人性格爽朗。在田地间劳作,男女老少齐上阵,为活跃气氛给劳动者鼓劲儿,同辈中人或男或女总会“挑起事端”,以对方刨土、播种、插秧、割麦等环节中的不足之处为由头,说一些隐含深意“作践”对方的话,以此笑着展开“对骂”,逗得老辈晚辈只笑不语,同辈互相帮衬,你一言,我一语,把场面越闹越大,斗的是其乐无穷。
活儿干罢了,大家围在一起吃饭,再来二两“包谷烧”(陕南人习惯称自家酿的包谷酒为包谷烧),划拳猜宝,男女老少都来,热闹非凡,早已经把劳作产生的疲倦抛到了九霄云外。
巴,是一个图腾,巴文化,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历史基因。到巴地,踩巴国故土,赏巴山巴水,看巴人巴情,回归田园生活的本真,既惬意自得,又豁达舒心。
巴山如画,巴水如诗。巴地,就是眼与心的诗和远方,它时时刻刻张开怀抱,欢迎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颜克存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