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给人的印象,鲁肃这个人实在平庸得很;按小说的描写,他几乎什么能耐都没有。
曹操南下,刘表新亡,孙权派鲁肃到荆州打探消息。由于诸葛亮预先嘱咐刘备应对,鲁肃从他们嘴中什么也没有打听出来,对于曹操的底细一无所知。鲁肃邀请诸葛亮到江东,并嘱咐他在孙权面前不可说曹军人马众多,以免吓着了孙权。诸葛亮却故意激怒孙权。鲁肃看不出他的激将法,因而加以责备;在诸葛亮解释之后,鲁肃又去向孙权说明,请他再次向对方求计。
然后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然而周瑜却时时想趁机除去刘备和诸葛亮,鲁肃夹在当中想起调和作用,实际上却分别成为这两种力量利用的工具。
最能表现鲁肃无能的是小说中“关云长单刀赴会”一节:刘备取得益州后,仍然不还荆州。孙权怒责鲁肃。鲁肃无奈,只得屯兵于陆口,请关羽赴会;关羽来后,若仍然不还荆州,就下手将他杀掉。
关羽无所畏惧,单刀赴会。鲁肃要关羽还荆州,关羽不还,争论之间,关羽假装醉了,忽然夺过周仓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一手挽住鲁肃的手,将他带到江边。关羽上了预先准备好的船,拱手而去,而鲁肃吓得魂不附体,如痴似呆,看着关羽远去,原先准备好的刀斧手完全没有派上用场。
总之,小说给人的印象是,鲁肃这个人生性忠厚,但没有什么用,整一个老好人。他经常被诸葛亮糊弄而不自知,在关羽面前如同小孩,无还手之力。吴国和孙权用了这样一个人,对吴国几乎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尽让吴国吃亏。
这种描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鲁肃并不是这样一个人。小说《三国演义》这样写的目的不外乎要突出诸葛亮的智谋高超和关羽的英勇绝伦,不惜违背事实将鲁肃丑化。实际上鲁肃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孙权为什么对他如此重用?
鲁肃出生不久就失去父亲,是祖母将他抚养大的。他的家十分富有。鲁肃生性慷慨,仗义疏财。到他成年时,天下已乱,鲁肃的心思不在治理家产,反而大把地花费钱财物资,甚至变卖土地,钱财都用在赈灾赈穷,结交士人,因此在地方上很得人心。
周瑜为居巢长时,曾带领数百人路过鲁肃那里。他去问候鲁肃,并希望鲁肃能给他的人马资助一些粮食。这时鲁肃家有两仓米,各三千斛。鲁肃就手指着其中一仓给了周瑜。周瑜更加将鲁肃看作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于是深加结交,成为知心朋友。
当时一个势力很大的军阀袁术(袁绍的弟弟)听到鲁肃的名声,给了他一个东城长的官。鲁肃见袁术做事没有法度,成不了大气候,就带领一家老小连同一百余名年轻的侠士向南来到周瑜管辖的地盘居巢。适逢周瑜要往江东,鲁肃就同他一起去了。
这时孙策已经去世,孙权刚刚接掌政权。有朋友邀请鲁肃去巢湖,鲁肃正在考虑之中。周瑜得知后劝鲁肃留在江东,并且援引马援的话说:“当今之世,不但君主在选择臣子,臣子也在选择君主。”他随即向孙权举荐鲁肃,认为可以重用,江东不能让这样的人才流失了。
从鲁肃见孙权之前的情况即可看出,鲁肃是一个胸有大志、极有主见和远见的人,他能够择主而行;像袁术这样的人虽然显赫一时,他却避之惟恐不及。正因为这样,孙权初见鲁肃就十分赏识。当众宾客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孙权将他单独留下,合在一个桌子上对饮作深谈。
许多年以后,孙权向陆逊谈到鲁肃的功劳,主要有两条:一是鲁肃首次同他密谈时就谈到建立帝王之业的事情,这让他感到非常痛快。二是曹操率领数十万水陆大军南下威逼孙权投降之时,众人都言投降,只有鲁肃反驳这种言论,劝他急召周瑜,付之以兵权与曹军决战,这是第二个让他痛快的事情。
孙权所言的两条功劳,鲁肃是当之无愧的。鲁肃向他言帝王之事的时候,孙权还不到二十岁,所占有的地盘也不大,根本看不出他有成就帝王之业的可能。鲁肃言此,可谓以臣识君,也让年轻的孙权坚定了纵横天下、争夺霸业之心。赤壁抗曹,鲁肃是孙权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唯一的策划者;没有他的支持和赞助,孙权恐怕很难下定决心和取得成功。
在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过程中,鲁肃起了关键作用。他不仅为孙权作了策划,还是孙权意旨的实行者,而且在实行的过程中,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对策。鲁肃还实际参加战斗。周瑜为都督指挥作战时,鲁肃任赞军校尉,帮助周瑜策划和指挥,也有不小的功劳。所以,在曹操大败退走后,鲁肃先回东吴,孙权让所有的将领列队迎接鲁肃,他自己也持鞍下马来迎接。
周瑜病重,临去世前向孙权推荐鲁肃接替自己,说以鲁肃的智略足当其任。周瑜本人文韬武略皆属上乘,平素一般人是不在他眼中的;东吴将领何其多,周瑜独荐鲁肃,说明鲁肃确实具有过人的才能。
周瑜病死后,孙权即拜鲁肃为奋武校尉,代周瑜领兵。史书记载,鲁肃开始驻扎在江陵,后来下屯陆口,在军中十分有威信,人马由原来的四千余人一下子增加到一万多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后来跟随孙权征战,攻破皖城,又升任横江将军。
在是否借荆州给刘备的问题上,鲁肃的态度与周瑜、吕范等相反,他是主张借的,而反对将刘备扣留起来。他对孙权说:“不可扣留刘备。将军您虽然以神武名世,曹操的势力实在太雄厚了,而您又是刚刚得到荆州,恩德和威信还没有遍布该地,所以应该借用刘备的影响,通过他去安抚荆州的士民。这样就给曹操多树立一个敌人,让我们自己得到一个同盟者,这才是好的计策。”孙权采纳了他的意见。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鲁肃是有大局眼光的。
《三国演义》的“关云长单刀赴会”到底是怎么回事?关羽在鲁肃军营里是否真的如入无人之境?鲁肃是否真的被关羽搞得如此狼狈?
按史书《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所谓的单刀赴会并非发生在陆口,而是在益阳。当时刘备已经取得益州,孙权考虑到刘备是盟友,并不要求他还荆州,只是要求他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给东吴作为补偿。刘备不许。孙权和刘备各自调兵遣将准备用武力解决这一问题。鲁肃在益阳与关羽相对抗。
鲁肃邀请关羽相见,双方各带兵马在百步之外。鲁肃请关羽执单刀相会。他指责关羽说:“我江东将荆州借给你们,是考虑到你们兵败远来,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地方。现在你们已经得到益州,却没有奉还荆州之意,而我们也不要求你们奉还,只是要求以三郡为抵偿,却又不答应,到底是什么道理?”
话还没有说完,关羽这边有一个人说:“所谓土地,谁有德就归谁,别的就不用谈!”鲁肃听后大声呵斥这个人,脸色十分严厉。关羽手握单刀也斥责那人说:“这是国家大事,你知道什么!”递眼色要这人离开。
由上所述可知,这里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关羽挟持鲁肃离开的情况。倒是鲁肃占了理,说话气很粗,态度也很严厉;倒是关羽怕鲁肃发作,赶忙制止与鲁肃争论的人,他并不想跟鲁肃直接起冲突。当时真要动起手来,关羽也未见得能够占便宜。
另据《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说,鲁肃打算与关羽会面谈判,他的部下恐怕关羽将对他不利,认为不应该去。鲁肃说:“现在这个事情,应该去开导劝说。刘备失信于我国,是非还没有说清楚,关羽怎敢再对我怎么样!”于是去见关羽。关羽说:“赤壁之战,左将军(即刘备)亲身作战,晚上睡觉连盔甲都不脱下,努力打败曹魏,难道应该徒劳一场,连一块栖身之地都没有吗?足下是来收这块地的吧?”鲁肃回答道:“你说得没有道理。开始刘备在当阳长阪时,手头的人马可以说几乎没有,计穷虑竭,意志脆弱,打算远远地逃窜,根本想不到会有今天。我的主公怜惜刘备无处可呆,宁可割舍自己的土地和人力,让你们有一个安身之处,而刘备却自私虚伪,违反道德,破坏友谊。现在已经夺得益州,又想吞并荆州,这是普通人都不忍心做的事情,何况像刘备这样统治人民的君主呢!我听说一个人如果由于贪心而抛弃了信义,灾祸必定会降临到他身上。你是负有重任的人,却不能讲求公道,讲求正义,只是想凭借强力来进行争夺,师出不义,必然失败,以后还可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吗?”
面对鲁肃的指责,关羽无话可说。这一场冲突最后以刘备让步为结束,他同意割让一部分土地作为补偿,以湘水为界,于是两方罢兵。
总之,与小说中所描写的情况正好相反,实际上是,鲁肃在与关羽的争执中处于主动和优势,他不但没有显示出任何猥琐的地方,反而能够据理力争,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度。
史家评论说,鲁肃为人正直严肃,于物质方面的东西十分淡漠,对世俗的爱好毫不热衷。他治军十分严格,令行禁止。他人在军营,却手不释卷,勤奋好学。他善于言谈,文笔很好,思考问题十分深入,往往有过人的高明见解。周瑜之后,鲁肃为诸将之首。史家的这些评论与小说中的描写判若两人。由此看来,孙权重用鲁肃,确实用得其人。鲁肃并非庸人,而是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