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骑行,去待王镇祖师庙看了看。
待王镇在修武西,约12公里。以前来往焦作途径待王,看到路边树立一个牌子,上书:祖师庙。一直想去看看,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待王镇因武王伐纣时当地群众于雪夜中“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而得名,素有“焦作东大门”之称。从修武县城出来,沿着幸福路一路西行,开始了我的寻访之旅。
眼下时节刚过谷雨,正是人间四月天,十里春风,花香弥漫,令人心旷神怡。路两边的小麦正抽穗扬花,一派繁盛,见此情景,不由得想起了“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的诗句来。远处麦地辛勤的农人在喷洒农药,与蓝天、白云、绿色麦浪,构成了一幅最美的乡村图画,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年。过了三门河桥,就到了待王,往南拐,前行不远,我开始不住往路两旁搜索。
不过,心里还是有把握的,毕竟寺庙建筑与一般民宅不同,很容易找到的。大约有四百米左右,我看到路东临街的一民宅的门额上有三个大字:祖师庙。于是,停下来,从大门往里瞅,感觉就是住家户,那里像个庙啊。大门旁停了几辆三轮车,估计是附近村民的。倒是门两旁的对联感觉与家户不同,道是:太岳练就金刚体,武当修成真人身。横批:真武大帝。将单车支在门旁,我细细打量这别具一格的祖师庙。门北有两块残碑,字迹漫失,不能辨认。靠院墙南边堆有树枝,散落有五通石碑,还有两个石头门墩,雕的是小狮子,虽然风化得很厉害,但依然能看出当时制作的精致。石碑字迹模糊,有两块上有裂纹。一一仔细辨认碑上的文字,有《九次朝顶碑记》《十一次朝顶碑记》《十三次朝顶碑记》《十四次朝顶碑记》等,落款分别为清光绪十三年(1888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清宣统四年(1913年)和“洪宪元年”(1916年)。
没想到还有“洪宪元年”的,洪宪为袁世凯所创中华帝国年号。自袁世凯1915年12月25日宣布第二年改元“洪宪”,到1916年3月22日不得不取消帝制,存在时间短,存世文物极少。虽然以“洪宪款”存世的文物极多,但真品却甚为罕见是全国少有的洪宪年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此碑内容为:“洪宪元年”(1916年春天)时,祖师庙的道教信徒们在“洪宪元年岁次丙辰仲春月上浣榖旦”举行了第十四次朝顶的祭拜仪式,并完成了朝顶碑记的制作。看到这几通石碑,不难看出当时待王的祖辈昔日越过黄河、渡过汉江,朝圣武当山金顶的艰辛,真有点意外的惊喜。
虽然祖师庙与自己想象的反差很大,一时接受不了,既然来了,不妨进“庙”里看看吧。走进院子,正对大门的东屋就是所谓的“大殿”。挑开门帘,见里面供有真武大帝的雕塑。虽然光线暗淡,但真武大帝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两耳垂肩,双眸沉思,一身金甲,披绣龙锦袍,不失威武庄严。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九天荡魔祖师、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真武帝君本是道教中镇守护卫北方之神。北方属水,其色玄;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组成龟形,龟有甲,能扞御,故曰武,所以合称“玄武”。宋时因避真宗赵玄郎的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尊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世称“真武大帝”。由于历史的、宗教的、地域的等原因,真武大帝在全国各地的道教宫观庙宇中地位独特,被尊为“祖师爷”,很多地方都建有“祖师殿”、“祖师庙”。道教传说真武大帝在云台山修成神仙,成仙后被封镇守武当山,而云台山的玄帝宫则成为其行宫,每年都要回云台山驻锡、显灵,所以此宫历来香火极盛。该宫初建于唐代,时称“玄元庙”,经历代扩修复建,形成今天玄帝宫的恢宏气势。在修武敬奉“祖师爷”的风气很盛,云台山上下有多处庙宇敬奉真武大帝,其主道场即在云台山茱萸峰顶的云台寺,与武当山的“南顶”相对被称为“北顶”。山下不少村庄还成立有“金顶圣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都要组织信众上茱萸峰朝拜,香火极盛。第三年还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朝南顶”活动,到武当山朝拜真武大帝。
这项宗教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后因战乱,“朝南顶”活动逐渐停止,而“朝北顶”活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取消。而修武县城北关的祖师庙,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该庙现存各种碑刻二十余块,碑文主要记述了每年三月三“金顶圣会”的盛况,以及历次到武当山朝圣的经过。至今在修武县仍有普通家庭在春节前后要烧香上供敬奉“天地全神”。天地全神包括天神、地神、人神、鬼神,儒、释、道三教等民间诸神,大凡民间信奉祀者应有尽有,结成一个群体,各得其位,共享人间香火。
环顾一周,发现北墙边支有两张床,其中的床上面还躺着一个老妇人。见状,急忙把门帘放了回去。站在院子中,感觉院长不大,北屋也挂着门帘,不知道里面供的是哪路神仙。院子里有三四个老年妇女在南墙跟烧地锅做饭,边忙活边议论着什么。紧靠西边有个砖砌的池子,供烧纸用。旁边立有一通翻刻石碑,四年前的四月上旬刻的,翻刻的文字为《六朝金顶碑记》,原碑落款为大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四月上旬榖旦,碑文后面还有“计路引由本镇至怀庆府一百里......”,等等,详细记述了朝拜武当山金顶所经过的路线、村庄及里程,包括了现今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的湖北古均州、草店镇等地。西屋及北屋的墙边放有功德碑,上刻的是为庙里捐款的信士。拍了几张照片后,我走出了院门。
推着车子,我不想原路返回,却不知往南怎么走,不知道能不能到人民路。在路口,正好过来一个老妇人。我跟她打听。她个子不高,一脸和气。她顺路往南一指说:“往南走,能到人民路。到了人民路一直往东就是了。”看样子,她要到庙里去。于是,我与她聊起了这眼前的祖师庙来。当我提及祖师庙建于何时,现在怎么像个住家户时,她说,祖师庙什么时候建的她不知道。原来的祖师庙很大,那边还有戏台,这两道街都是寺庙地盘,后来庙被扒掉了,地皮被分给了村民建房用。前几年,这家搬走了,就把它改为了庙,原来的祖师庙就在这个位置。当听说我是从修武来的时,她眼睛一亮,原来,她娘家就是修武王官庄的,嫁过来50多年了。距离拉近了,话不由得多说了几句,她说,我们村至少有千把人,现在还坚持每隔三年到武当山朝拜。据村人讲,朝拜一次武当山,来回要一个多月。回来后唱三天大戏,还要立个碑。原来如此,怪不得庙的墙根散落着好几通石碑呢。临走,邀请我去庙里吃饭,我谢绝了她的好意,推说有事就告辞了。
一直南来,过了王庄,前行不远,就来到了人民路上。在王庄村委会旁,路口又见到一个庙,道是:古观音寺。透过仿古的大门往里一看,感觉还像个住家户,两层楼。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久留。
回来的路上,艳阳高照,有点夏天的感觉。这次祖师庙寻访,多少还是有点收获的,想到这,车子也轻快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