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都与肿瘤打交道,程书钧院士很多时候在想,肿瘤到底是什么?
他认为,肿瘤可能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命现象,预防肿瘤与延缓衰老息息相关。人们不可能消灭衰老,也不可能消灭肿瘤,但是可以延缓。肿瘤就是把衰老的人淘汰了,这是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人们要用看待衰老一样的来对待肿瘤。
“人在精神上永远不能退下来。”这种对肿瘤的思考,其实也是程书钧对生命和健康的思考。程书钧想告诉大家的是,对生命与健康要保持一种积极和主动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可发挥作用的地方,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发挥出来,保证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处于旺盛的状态。
为此,程书钧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探索着,实践着。他爱吃粗粮、蔬菜、水果、干果、黑巧克力、深海鱼、喝茶,从来不喝白酒、不抽烟。每天坚持运动,比如步行一万步;体力劳动自己干,拖地、擦空调、打扫卫生,一个不落。他说,“运动过度,把关节都损伤了,但慢性病几乎都没有。”。
但程书钧也有自己做不到的事:随时调整心态。道理都懂,但到了自己身上很难做到。
“我心态还可以,但没有做到理想状态,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他将调整心态的方法归纳为三句话:总结自己,学习别人,沉着应对未来。即,总结自己的不足并学习别人的经验,未来遇到类似的事情能沉着应对,不慌不忙。他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生来的圣人。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心态才会调整好,整个身体的疾病都会减少。”
寻找宿主因素的科学证明,推动健康养老,而且身体力行,年近八旬的程书钧不会让自己闲下来。他的一言一行,体现出的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生态度,正是应了自己的那句“忠告”:人在精神永远不能退休。
重视癌前病变,从消化道癌症抓起
程书钧长期从事遗传毒理、肿瘤病因及癌变机理研究,发现儿茶素,并成为第一个被批准在美国上市销售的复合成分植物药;建立了有先进水平的致癌物快速检测系统,对我国食管癌和肺癌发生相关的致癌因素作了大量研究并提供了重要资料;建立了适合我国应用并有先进水平的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可用于培养多种人的上皮细胞;首次建立四株中国人的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系并构建了人肺癌变前病变模型等。
在一辈子与肿瘤打交道的过程中,程书钧形成了这样两个理念:癌症预防要战略前移,肿瘤研究应向癌前病变发展;研究肿瘤、治疗 肿瘤不能仅仅关注肿瘤本身,而是要关注带肿瘤的病人,高度重视整体观念(肿瘤是一个完整的病人疾病,要注意治疗带肿瘤的病人)。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但多年来晚期癌症的生存率总体来讲并无太大提高。因此,程书钧认为,肿瘤防治要战略前移,力争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而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癌前阶段”。处于癌症前期的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是癌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提升对癌症前期改变的认识,并对其做出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临床处理尤为重要。他说:“这个观念的形成,是在我担任‘973’肿瘤项目首席科学家后。长期跟肿瘤打交道,观察到肿瘤的晚期治疗效果比较差,必须把肿瘤的发现、治疗都往前提。”
程书钧认为,从正常细胞发展到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大多都要经历“癌前病变”阶段。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侵袭性癌”,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癌前病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可逆性,而控制癌前病变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他说:“正常的细胞发展到侵袭性的肿瘤,这个阶段需要大概10年—30年的时间,这样的癌前病变不到1/3左右有可能发生到癌转移,有1/3甚至长期保留着癌前病变,甚至有1/3会自动消失。但是,人们不知道这个癌前病变转归的根本机制,以及人们如何去控制它。”
相关研究可支持程书钧的观点:一项针对河南林县(现林州市)的食管癌研究表明,有异性增生的病人,发生食管癌的几率要高出正常黏膜病人的20—30余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课题组研究胃癌时也发现,在山东胃癌高发区,胃重度异性增生的病人的胃癌的发生率,比正常胃黏膜病人的胃癌发生率高31倍。
基于对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的重视,程书钧一直呼吁,肿瘤学科的发展,要在预防上下功夫。比如,大肠癌、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容易早期发现,癌前病变也很好控制,有比较好的办法进行早期治疗。如果抓住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病变,及时发现和治疗,减少晚期消化道肿瘤,我们国家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下降。“像这样技术上比较成熟、效果上比较好的肿瘤。可以做到的,要马上做。”他说。
肿瘤治疗需要关注带肿瘤的病人
肿瘤防治不仅要战略前移,还需要关注带肿瘤的病人。肿瘤是一个完整的病人疾病,要高度重视整体观念,注意治疗带肿瘤的病人。这是程书钧一直倡导的另一理念。
为何人类肿瘤多数发生在50-60岁?其实,肿瘤在人类生命前半段已发生了很多突变,但集中爆发却是在50-60岁以后。
程书钧认为,细胞发生突变不一定能长肿瘤,这取决于细胞所处的微环境。正常人细胞所处的微环境不利于突变细胞生长,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肿瘤。只有当微环境发生改变了,这些突变的细胞才有可能发生肿瘤。因此,治疗 肿瘤不能仅仅治疗 肿瘤细胞,而是要改变细胞所处的微环境。
他还注意到,作为目前肿瘤 治疗最前沿的方式,靶向药物治疗最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几乎所有靶向药物都会耐药,主要原因就在于肿瘤的异质性。
“人和人不一样,同一个人的原发和转移不一样。同一个肿瘤的不同细胞也不一样。任何针对单一基因的靶向药,很难治疗晚期肿瘤,这就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的挑战。”由此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概念——宿主因素。
他说,现在有大量证据表明,是否得肿瘤,除了环境因素造成的基因改变之外,就是人体自己的宿主因素的影响。人体就是癌细胞的宿主,宿主因素关注的是人的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生理和心理。比如,情绪变化就是宿主因素的一部分。因此,应认识到肿瘤不是局部疾病,而是全身问题,要关注带病的人,关注整个宿主因素。
程书钧强调,肿瘤研究要高度重视肿瘤的宿主因素,诊疗思路要从治疗病人的肿瘤,逐渐过渡到治疗带肿瘤的病人,加强宿主抑制肿瘤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只考虑直接杀灭肿瘤的方法。对于晚期转移肿瘤,更应调节宿主因素,而不能仅仅依赖靶向药物。
“以往治疗 肿瘤就是开药、开刀,以期杀死肿瘤。这当然没错,但我们要从‘治疗病人的肿瘤’逐渐过渡到‘治疗带有肿瘤的病人’,也就是要治疗人这个整体。如果人这个宿主垮了,那肿瘤 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效果是有限的。”他指出,肿瘤 治疗是综合性的,要对心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进行综合干预。“高血压可以终身带着,糖尿病也可以带着,为什么肿瘤就一定要杀死呢?”
为了更好地说服别人,程书钧需要找到宿主因素的科学证明。他现在想做的是,在科学上进一步证明,包括肿瘤在内的很多疾病,并不是一个局部的疾病问题,而与患病者是一个完整的人有关。“我要告诉人们这个理念,并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个理念。”但他坦言,“能不能实现,很难说。正在努力,希望能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 此帖被厨爹在2018-08-14 15:2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