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巴拿马,人们首先想到的大都是巴拿马运河。这条于1914年建成通航的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游客踏上巴拿马土地,总会到运河船闸处一探究竟,合影留念。
事实上,巴拿马拥有的远不止这条世界闻名的运河。除了巴拿马人引以为傲的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阳光沙滩、极品咖啡之外,首都巴拿马城“三世同堂”之景,也让游人在领略城市今日辉煌的同时,感怀古城昔日的荣光。
巴拿马城濒临太平洋,从机场进入市区,会先遇见被大片绿树包裹、如废弃古堡般的建筑,继而再看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历史的厚重感和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完美融合。这座临山靠海、风景如画的城市有着古城、老城和新城三个部分,“三世同堂”也因此而来。
巴拿马古城位于新城东北方。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这个印第安人的小渔村建起最初的巴拿马古城,它也成为欧洲殖民者在太平洋沿岸建立的第一个城市。据说,“巴拿马”一词在当地土著语中就是“渔村”的意思。
作为这座中美洲名城的历史起点,古城在17世纪最繁荣时人口一度过万,城内市政厅、广场、教堂、修道院、医院等一应俱全。彼时,殖民者把从南美太平洋一侧矿区开采出的金银通过水路运至巴拿马古城,再通过陆路穿越巴拿马地峡到大西洋一侧装船,最后运回欧洲。虽然这让作为重要中转站的古城盛极一时,但也使之成为加勒比海盗眼中的一块肥肉。1671年初,在英国政府支持下,海盗亨利·摩根率众洗劫了巴拿马古城,让已初具规模的城市毁于一旦。不过也有史料称,是当时的西班牙统治者在海盗进城前下令撤走了金银财宝,并将古城付之一炬。
如今,占地约28公顷的古城被大圈绿色乔木包围,保存较完好的几处建筑遗址和残垣断壁遗世独立。在现代化高楼的掩映之中,漫步其中,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从遗迹看,建于印第安部落聚居区的古城保留了前哥伦布时期和欧洲早期殖民建筑风格,道路也规划得四四方方。主广场旁一栋高约30米的四层钟楼塔顶高出周围树木一截,在新城亦能看见一片绿意中这抹历史的风霜。
老城则在新城的西南方。在古城被焚毁废弃两年后,在古城西南约8公里处的小半岛上,殖民者重新兴建了城池。此地依山傍海,近岸处多礁石,建立起防御工事后,能有效防御海盗袭扰。
今天的老城称为历史城区。主广场、大教堂、狭窄的四方道路、防御海盗的城墙和堡垒……老城的建筑风格与哥伦比亚卡塔赫纳等许多拉美沿海城市十分相像,但又不尽相同。殖民风格建筑、加勒比风格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新文艺复兴建筑尽数汇聚于此。18世纪老城发生的三场大火让许多建筑化为灰烬,却也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甚至特意保留的废墟和残存墙面,得以融入到这座城市之中。
除了历史最悠久的主广场独立广场,老城还有曾作为斗牛场的埃雷拉广场、为纪念美洲大陆会议举行一百周年而更名的玻利瓦尔广场,原名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以及为纪念修建巴拿马运河的法国人而建的法兰西广场。巴拿马总统府苍鹭宫就在玻利瓦尔广场附近,建筑通体洁白,据说因府内一直养着几只苍鹭而得名。老城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古城则作为补充和老城一同被放入条目中。
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将巴拿马变成淘金者去往北美西海岸的要道。1855年前后,巴拿马铁路开建,成为世界上第一条跨洋铁路。20世纪初,美国人从法国人手中接过修建运河的工程并顺利完工,运河通航后极大地缩短了船只来往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时间,也让自1903年从哥伦比亚独立出来的巴拿马迅速繁荣起来。逐年攀升的人口带来城市的扩张,形成了如今的新城。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巴拿马城的“一城三世”可谓定格了历史瞬间。满是历史遗迹的古城、殖民风格浓郁的老城、摩天大楼林立的新城,似一幅长长的画卷,将巴拿马城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如同三世同堂的祖孙,一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