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見ㄧ文,發表ㄧ點感想。
「相比庞德 于禁才是真正的义薄云天」
1. 于禁怕不怕死?
人生自古誰無死,但人人都怕死。因而,這是不可能求到確解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東漢人重「節義」,東漢人極度標榜忠誠,不少人以生命捍衛其直屬長官,史不絕書。所以在生死邊緣的選擇上,東漢人確實比現代人多了一個選項,以死明志,以死報恩。以三國志本傳綜觀于禁的ㄧ生,在戰場上,在政治上,他有多次甘冒生命危險以伸張其信念的紀錄,故說他並不怕死,也非沒有根據。
2. 于禁什麼個性?
其餘不論,僅從他能下手殺死好友昌豨的事件看來,此人將信念置於情感之上,而毫無迴旋的餘地,大約就能窺其性格的頑固。以曹操得知後的意見對照,「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這叫做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硬闖,找死。裴松之的意見也傾向於此,于禁
即便不願以私忘公,將昌豨送至曹操面前即可,無須斬立決。
3. 于禁得士卒心嗎?
此題較為容易,本傳裡寫得很清楚,「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衆心」。一個奉公守法到了不近人情的將領,怎能得士卒心?自然也不是關羽那種愛士卒之人?因而說于禁為開三萬士卒的活路而投降,想法很好,但卻非于禁為人。
綜觀以上,于禁最大的特色,便是頑固而不知變通。武人性格如此,絕非缺陷,甚至在必須法令嚴明的軍中,甚為必要。本傳通篇強調的,便是這樣的于禁。相對地,于禁是否一名重氣節之士,能為曹操奉獻生命?本傳裡找不到蛛絲馬跡。
將領戰敗投降是常態,不降而死才是反常。三國志裡名將如雲,有多少不降而死者?又有多少戰敗投降者?兩項對照的不成比例,便是答案。
結論:
1. 于禁投降很正常,但非為了士卒而降。在戰場上,主將即便不降,士兵若想活命,自己投降就行了,交戰規矩不是將士連坐。你若是于禁的士卒,他降你不降,你還是死路一條。龐德的例子可證,他不降,底下的人大都降,還是能活。
2. 于禁投降而不死節的可能原因有二,他並非重節義到可以犧牲生命的人,這太難,連關羽都未必能做到,況且誰說將領一定得以死節換取人格價值的?這是一般人思考類似問題的盲點,講得容易,你來死死看。此其ㄧ。頑固之人,通常是指那些認為世界應照他的邏輯運轉的人,因而有堅拒不合己意之事物的傾向,簡言之,部隊還沒開始戰鬥,竟然都給水淹了,于禁就是不甘心因此變故而承認戰敗,他覺得冤,他不甘心含冤而死,就這麼簡單。此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