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东门的盛世情书店这次确定要关门了。房东不再续租,书店老板也就没有再顽固坚持的理由,据说很多书都要打折甩卖,清仓处理。对老板范玉福来说,这应该是一个解脱,他也不再需要和自己继续较劲了。在朋友圈看到这个消息,我却莫名其妙地伤感起来,很想请范老板吃一顿火锅,好好聊一聊。
书店的最后几年,也许是最难熬的时刻。大概3年前,我去北京出差,办完正事,专门乘坐公交抵达师大东门,我要去看一下盛世书店。我总是漏掉最后一个情字,因为最初的店招里,那个“情”字字体好像和别的几个字不同。上学时老师向我们介绍的时候,也没有提这个字,而是说:“你们一定要经常去盛世书店看看,那里有好书”。
现在,书店已经被赶到地下室去了。原来一楼的位置,是一个房产中介,旁边是一个洗脚房。中介和洗脚房的规模也不大,只能算小店,但是,这也反映了时代风尚,他们更容易赚到房租。往地下室走,其实别有洞天,店面甚至比我印象中一楼的铺面还要大。书很多,却没有什么人。当初小店里可是熙熙攘攘,总是有人在收银台排队,收银小妹击打键盘的声音非常悦耳,夹杂着老板范玉福的吼叫。
我在地下室书店里转悠。书架上的书让我感到陌生。要知道,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对书店里每个书架上的书都一清二楚。我每周来一次,很容易就发现哪些书是新上的。毕业很多年,尽管我一直坚持买书、读书,却与这个书店渐行渐远了。我有点失落,又有点欢喜:终于我摆脱了书店老板的影响,我看的很多书,你的书店里也没有呢。
老板还在那里。他仍然很瘦,仍然穿着白色短袖T恤。没有击打键盘的声音,也没有收银小妹,老板独自坐在那里。他应该很寂寞,据说,我们读书那阵,进店买书的很多人都被他骂过,现在他应该客气多了,没有资格骂任何人了。我没有和他搭讪,其实我在校时,虽然每个月来花掉两三百生活费,也没有和他交流过,最多不过是问他某一本书到货没有,“估计得下月来,出版社还没出来呢”。
这次,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书店碰到了好几年没见的研究生同学。他已经博士毕业,成为另一个大学的学院副院长了,仍然保持着定期来逛盛世书店的习惯。我们没有事先联系,却在书店里不期而遇,仅就这一点来说,书店就是一个浪漫的地方啊。我们看到彼此时,大声欢呼,声音震动整个地下室,老板范玉福没有制止我们,而是开心地笑了。
这应该是他少有的开心时刻吧?他一直坚持的东西,还是有价值的。他书店的读者,仍然在坚持读书,仍然有最朴素的对知识和友谊的情感,书店的价值正在于此。同学对老范的事了如指掌,他告诉我,不久前妻子和老范大吵一架,劝他把书店关掉,但是,老范却始终不肯。现在是姐姐在帮他打理。
这是无谓的抗争。尽管书店的书也可以打8折,但是网店同样也可以啊,而且更方便。北师大的学生一茬接着一茬,现在的孩子也许还在买书,但却不需要到他这里来买了。可能也不会有教授给新来的学生说,你们要经常去书店,他们甚至忘记了书店。
我并不想强调实体书店的重要性,也许它们总会被时代所淘汰。我只想强调这个小书店对我自己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刻,我不想谁来和我讲必然性,实体书店必然倒闭。这没错,我们也都会必然死去,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们现在好好活着,不妨碍我们探讨哪种活法更好。对个人来说,必然性毫无意义,我们的生命就在于偶然性,在某一段日子,受到一个书店的影响,这就是偶然。
对我来说,它就相当于精神上的故乡,对当时的很多热爱读书、买书的同学来说,也是这样。我那时很少去图书馆,而是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这个书店。我带着对大学四年的懊悔和失望,来到北师大读研,内心深深自卑,但是书店却给了我某种信念:只要我们读更多的、更好的、更新的书,我们就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知识,就会成为和别人不一样的人。
所以,在我毕业几年后再来这个书店,看到有些书陌生,认为有些书并不值得摆在这里,就是一种回到故乡的感觉:曾经在这里成长,但是却最终走出了这里,步入一个更大的世界。现实中的故乡和这个书店一样,也在变老,显得沧桑。但是,你却无法彻底清除你和故乡的联系。
那三年的读书时光,是我最穷也最开心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最喜欢的自己。在书店看到一本心仪图书的激动,囊中羞涩、不得不反复权衡先买哪一本的苦恼,如今全都久违了。人的岁数和收入会逐年增长,但是快乐却不会。所以,我想说,范玉福,谢谢你,有机会的话,一定请你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