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这样评价曹操:“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史书称之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钻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不久,曹操于汉末黄巾时崭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魏国基础。公元212年又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
曹操以“安民安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但是,曹操对自己有一种抹不去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因此,出现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造成个性极为猜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
曹操有时也很会装糊涂,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等,曹操的手下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异已清除掉。曹操却没有拆任何一封信,更没有看内容,而是下令将书信全部烧毁。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为何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曹操哈哈大笑作为回答。他很清楚,此战以弱胜强,当时自己心里都没底,何况大家呢?这些勾结袁绍的人又不是一两个,三个五个,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清算不过来呀,何必要清算呢?糊涂一回又何妨?
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病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称帝后,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陈寿《三国志》记载:“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文/姜卫华
[ 此帖被zhdf在2020-03-04 16:0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