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许多烦恼,总混杂在对物品的执着中。日本曾流行一种家居整理术,叫“断舍离”,把一些不需要的物件清除出自己的生活。而引申一层,就是透过整理物品除却心中的混沌,让心境明朗而开阔。
人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年岁渐增,周遭的一切都对自身做着加法。在这“加法”中,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既有人生之必需,也有无端之累赘。总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人终究要长大,当小孩子的咿呀童话变为成年人的社交网络时,“取”与“舍”就无时无刻不伴随生活了。
人生难满,盈满则溢。要想有所“得”,必先学会“舍”。从这个意义上讲,“断舍离”是一种行为法则,亦是一种行为哲学,它并不是单纯地扫除、收拾、分类物品,而是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将生活的主角从关注物品变为关注自身。
不只外物,人生的许多境遇何尝不是如此。一直以来,你以为的观念其实是你父母的观念,或者是你身边人的观念。比如,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催促你该结婚了,身边同龄人不断传来喜讯,你的内心开始动摇,原本对另一半期许的“不将就”逐渐变成了“将就”,生活的节奏不断被外物所打乱,伴随而来的则是消极、焦躁,甚至自怨自艾。
外物做了主,贼便入了心。对钱财疯狂,钱财便是心贼;对权力崇拜,权力便是心贼;对美色垂涎,美色便是心贼。一旦被外物牵着鼻子走,外物就会变为绳索、束缚和心贼,让你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最终把你折腾得魂不附体、狼狈不堪。
生而为人,我们要做自身的主角。想要幸福,我们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断舍离”,精髓就在于“能断”二字上。为何能断?因为锋利,因为坚硬。当然,话总是说得轻巧,世上多是“知易行难”之事,一颗坚强的心并不是与生俱有,而是在生活的风吹雨打中不断磨砺、沉淀和成长、成熟。
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有这么一段:“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为了把“过往的生活”逼到绝处,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毅然“能断”,独执一斧,走进瓦尔登湖边山林,自搭小木屋,开荒种地,春种秋收,独居两年写了200多万字的日记随笔。犹如平地一声雷,《瓦尔登湖》给彼时正被大工业发展裹挟的世人提供了一个精神栖息家园。
人生,不过是一场寻寻觅觅,一个不断与物、人、事结缘的过程。当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压得你喘不过气时,当物欲横流的都市迷得你眼花缭乱时,你是否能借来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你是否能在纷繁复杂的周遭聆听初心、断舍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