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铭月坊”,我首先想到的不是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刀削面,偏偏是古龙的《天涯明月刀》。如果厨师也像武林一样有门派,那刀削面的师傅必然也是自成一派的吧?试想一下,苍白的手,弧形的刀!案板前的男人深吸一口气,提起面团,瞬时之间刀光漫天,刀如闪电;面团上一棱一棱整齐的削痕,手起刀落之间,面条如飞柳一般,跳跃,飞腾,旋转入锅。停顿,还是那只苍白的手,拿起漏勺在沸水中搅起。突然间一个翻转,手猛向上一提,漏勺带着面条出水,手腕一抖,面条刚刚好落进另一只手递过来的碗中,不偏不倚。这时,窗外传来一声娇呼:“师傅,五号桌的面好了没有?”削面师傅一手扶刀,暗自思忖道:“今日这刀竟然晚了几秒?”另一只手却没停,浇上汤头,将面递到窗口,闷哼一声:“好了。”
你们看,这就是我心目中削面江湖。我太沉醉于这个想象了,以至于我都忘记了插播广告,(此处应有广告:铭月坊刀削面,吃的就是这个味!)。不过今天不做广告,咱们说的是刀削面这个独门技艺也跟武术一样是需要传承的。而把这个技艺保留传承并发扬的正是“铭月坊”的大掌柜,哦不,是老板,张旭。
已经年过不惑的张旭看起来不过三十出头,曾经在一家五年上市公司担任北方大区总监。期间也曾创业开过餐厅,却因多种原因最终放弃,但是在他的心中却从未放弃的是,将中华5000年流传下来的餐饮文化,传承并发扬的梦想。
转机,就在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旭在大同吃了一碗当地的刀削面。从此,一碗入魂,再难忘怀。
小冯,来自那个至今还流传着苏三“玉堂春”传说的大同,一个祖传三代刀削面的世家。有祖传的刀削面技艺在身,十几岁的小冯就已经凭着一把弧形弯刀囊括了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几届的山西刀削面比赛冠军。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的小冯,在二十出头的年纪,遇到了张旭。莫道天涯无知己,只因不是同路人。当会做刀削面的小冯遇到了爱吃刀削面的张旭,大道三千,殊途同归,于是就有了卖刀削面的“铭月坊”。
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工。刀,不是一般的菜刀,而是特制的弧形削刀。
好的刀削面要软中有硬,硬中有韧,棱锋分明,状似柳叶,入口要外滑内粘,软而不筋,方能越嚼越香。
800年历史的刀削面在小冯的祖传三代的手艺下,已经炉火纯青。而关系到一家刀削面馆的成与败,存与亡,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这面里臊子的配方。在大同,刀削面可以说是百家百味,面馆老板可以把面馆都给了你,但就这臊子的配方,却说什么都重金难求。
小冯作为刀削面的传承者,除了手上刀工精湛,对于卤料的配置,也是独有见地。“铭月坊”的所有卤料都要经过至少两个半小时的精心熬制,这样制作出的卤料,色泽艳丽,香气扑鼻,而且不会有半点油腥,就着刀削面吃上一口,那是唇齿留香,令人食欲大增。
创新,做餐饮生意就是“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南来北往的客人,口味不统一,怎么办?为此,张旭与小冯北上新疆,南下川渝,取经中原,走遍天涯海角全国各地的面食之乡,最后集众家之所长,开发出了带有全国各地味道的刀削面:陕西风味的油泼刀削面,川渝风味的麻辣牛肉刀削面,兰州风味的兰州牛肉刀削面,淮杨风味的酸汤牛肉面,以及自制的爆款黄豆养生面……十八种面,十八种风味,小小刀削面串联起大江南北食客的味蕾,而且根据季节需求不断变化口味。
2015年,北京五环国泰百货四层,“铭月坊”开张。让张旭没有想到的是,店内每天食客云集,柜台前经常排起长队,一天可以售卖出800碗以上的刀削面,而在繁忙的节假日,卖出1000碗以上的刀削面也是常事。
“具有800年悠久历史的刀削面技艺,我们是传承与发扬者之一”,张旭说。为此,张旭正不断为刀削面想联合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共同征集有关于刀削面历史文化背景的故事,和做面的老物件。“无论做不做品牌,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业做点事。延续了800多年的历史遗产,不容易啊,我们应该让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存在,它的魅力。”张旭说。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这就是江湖上一直流传的“铭月坊”刀削面。
“天涯远不远?”“不远!因为在“铭月坊”可以吃到全国各地口味的刀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