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吃饭,能与“大声喧哗”、“小孩子在随时都有热汤热菜上下的过道上跑来跳去”这类极讨人嫌的行为旗鼓相当的,就是“整一杯”的劝酒行为了。
曹操曾作诗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大家本来都各自好好的,精精神神干劲十足,一朝无奈入了酒桌,只能竖着进去横着出来,就这,还算样子好看的。
醉酒以后暴露出来的种种丑态,真是让最亲近的人也会感到害怕和嫌弃的。
人人也知道滥喝酒有害健康,所以每家人都在告诫自己在外应酬的亲人,不喝酒或者少喝,人人也都是这样答应的,但是,一到了酒桌上,就是会冒出那些仿佛凭空出没的劝酒汉,非得把你喝死不可,是的,就是非得把你喝死,毫不不夸张。这类人,真是........
俗话说“茶满欺人,酒满敬人”,本来是好意提醒。一些人就借着这个由头,好像很有正当理由似的,腆着脸的给对方加酒,杯水淋漓到手上,人是已经晃晃悠悠的,看着就让人生厌。醉相本来已经最丑,加上口里的胡言乱语,更让人厌恶。
酒桌和酒席
酒桌和酒席是有区别,酒桌一般指工作上的应酬,上下级、客户之间的应对。在酒桌上的人,仿佛都得碍着那个有的没的规矩,有着这样那样的顾忌,不得不被迫着灌下一杯又一杯无情无义烧心烧肺的酒。酒桌上还时常有大话出没,动着几十亿的项目,动辄某某大佬指明要投资之类,真是酒不恶心人,话也恶心了够。
酒席,相对好些,我这里指的更多的是那种保留着一些传统婚丧嫁娶习俗的流水宴。
比如,村寨宴客的流水席。虽然,随着的村寨人口的逐年流失,这样的酒席已经越来越少了,但还是有的。
乡间喜丧大事,肯定有酒,这样的流水席自然也有喝烂酒闹市的,但多少都会看顾到主人家的面子,并且都是本乡本土认识的人,不消说话有力度的长辈出来呵斥,各自兄弟就已经把闹事的醉鬼架出去了,让主人家继续欢欢腾腾,不至于被酒疯子闹了心情。这种传统留下来的“顾忌”还是挺管用好使的。
酒的种类
首先声明,我并不打算列举酒的种类.......只是顺口。
中国地方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区别也就较大,所喝的酒种类繁多,下酒菜也是各式各样,而且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节庆、节气,不同的作用。江浙一带好喝绍酒,北方人喜欢二锅头、烧白,西南方人喜欢白干、甜酒、米酒,还有各种民族酿制的马奶酒葡萄酒等等,数不甚数。
饮用时间
喝酒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两顿正餐时间,特别是晚饭时间喝酒,下着饭菜,不烧心。但有的地方就专门喝空腹酒,虽然也有下酒小菜摆着,似乎纯是为了好看,这在彝族地方,似乎比较常见。还有一些地方,早上起来就开始喝酒,比如在江西靠近北方的一些地方,吃早点的时候喝白酒,就是你辨别这个人是否是本地人的一种方法。
酒桌的主宾座次
对着门坐的那个人,一般为请客的人,也就是要结账的人。主人与贵客之间往往隔着一个熟悉彼此双方或是熟悉当地趣闻,能够调动气氛,且身份相宜的人,来穿插介绍。这一点,似乎各地大体相同。
敬酒习惯
在酒桌上,不要因为酒杯小而暗自庆幸,有些地方正是惯用小酒杯宴客,而喝法就是“一口一个”,非常凶猛,“几个”下肚,酒劲就已经按不住了。
菜还没上来之前,主客陆续落座,要先喝一杯知照酒,就是介绍谁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成就如何贡献如何的明话,夹杂着对我们有何帮助之类的暗语,大家都要喝一杯,喝完以后才落座。敬酒人的酒杯要端的比被敬酒人的酒杯低。
等到凉菜上桌,正在上热菜的时候,又开始了:今日我们有缘相逢,祝愿我们今天以及往后的日子如何如何如何。这一杯酒,除了大家都喝之外,还要额外向贵客单敬一杯,就相当于这一巡喝了两杯。
这两杯酒喝下去,就开始更为热闹的小场了,端着酒,跑到这个人那个人的身后,敬酒喝酒满杯一口闷,只喝到天昏地暗。菜上齐了,又要踉跄跑回原位,大家共饮一杯,互相让菜,虽然菜是让了,但没人会让你安心吃菜吃饭,你刚夹起一筷子肉呢,旁边立马又站着一位敬酒的人......
喝大了,就开始不管不顾划拳了....
大体,就是这样喝下来的。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风俗,在这里说一下,就是河南人的端酒风俗:端酒,就是主人给敬客人酒,客人干杯,而主人不喝,这样做的意思,是表示将最好的东西招待给了客人,自己毫无保留。
河南很多地方的下酒菜也比较一致,一般是两清两白,上青下白:两青指的是芹菜和黄瓜,两白指的是莲菜和豆芽,小菜的数量大多是奇数,敬酒次数一般也是奇数,不知道是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