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初印象
你是待嫁的闺秀,承载着宁静之美。
坐在车里,顺着山路而行,窗外的空气清新湿润,青草、树木夹杂着稻谷的芳香沁入心田。山是青山,水是碧水。偶尔会路过几个村庄,路边的居民不多,三三两两的悠闲的享受着午后的阳光。车行了约半个小时,培田古村在望,此前在心中想象古村数种模样的片段,在此刻消失的无影无踪,只见眼前白墙灰瓦,小桥流水,鸟鸣虫叫,心想这便是心仪已久的培田古村落的所在地了吧。
走进的是一份闲暇的安逸生活
我在这里等着你
到了村口,几户村民忙着手中的农活,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打乱自有的节奏,孩子们在一边玩耍,老人晒着太阳,这一份闲逸,是如此的简单而又那么的珍贵。脚下的石板路,早已磨出了光滑的一面,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走在这里,看尽村子的春夏与秋冬。
由培田村南村口而入,便可见恩荣牌坊,坐北朝南,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光绪皇帝为表彰御前侍卫、武将军吴拔祯而建的一座忠正牌坊。三间四柱五楼式,通面阔五米,通高五米,全部采用青石构件,正楼上为葫芦宝顶。牌坊不大,和眼前的景象完全的融为一体,已经超出了先前的想象,但是这一点,我已在心底暗自的惊喜了。
如果不注意,你很可能会忽略了这里,一座不起眼的院落,进士第。这里是武进士、清廷四品侍卫吴拨祯故居。正门额上高高悬挂进士金匾,天井正中三百多斤的练武石尤其惹人注意。进士第也是培田古村保存最完好的一栋房屋,依稀可见当时的赫赫威名。
培田村的民居群落有“官家”与“百姓”之分。“官家”的房屋分别为“大夫第”、“进士第”门楼。楼内规模很大,多数是庄园休闲隐居式的建筑,有所谓“九厅十八井”之称。九厅,即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等9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即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还有三井,共计“十八井”。
培田民居拥有皇宫式的气势、徽派建筑的型制、江苏园林的结构风格,以中轴线为中心向两边扇开。庭院深深却又齐齐整整,每个天井里都有数量不等的房间,周围都有可以自由开关的门通往外面,关起门来一个院子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可见古人的智慧与建筑的美感、实用性巧妙的融在一起。
房屋布有暗沟,用来疏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将雨水汇聚一处,顺沟而出,流人石砌水池,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心理。排水路径讲究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泻而出,乃因"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
顺着石板路而行,不久可见一墙挡住去路,而后分左右而行,右侧便是容膝居。此名出自李白的诗句:“楼高可采星,屋小堪容膝“。这里曾经作为族中媳妇、闺女的学馆,也为培田女性开办过妇女夜校。在这里接受文化、三从四德、礼仪、女红诸多方面的教育。天井照壁上书”可谈风月“四字。
官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培田村迎接府县来往官员的驿站。门前有月塘,缘于”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说。内外雨坪专为前来的官员而设,武官下马,文官停轿。从空中俯视官厅,气势雄伟,等级分明。
据说,培田村最早为杂姓,吴姓先祖于1344年迁至培田,后因吴姓中出了大官,逐渐昌盛,其他姓氏陆续迁走,慢慢形成了全为吴姓的村落。如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2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
累了,找个地方小憩,品尝一下这里的水果。环顾四周,培田在群山环抱中,用自己的质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那甜蜜就如眼前水果的味道,你可以安静地享受着,一直。
培田古村落概要
福建省民居第一村
培田古村,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因为培田的祖先给这个面积仅13.4平方公里、住户300多家,村民仅1000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培田村保存着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总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全村建筑的博大、保护的完好、珍藏品的多、文化底蕴之深,为外界所叹服。
择一村而终 培田
陶渊明眼中的生活
走在村子里,可以看到一些红色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的摇曳,而后望向远山,仿佛看到了桃花源般的时光,陶渊明的诗句读了很多,也只能在想象中去回忆情景,如今,在这里,我看到了现实。
我在飘着雪的红尘里等着你的到来,你在下一盏灯亮起的时候牵了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