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房室交界区解剖和电生理特点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究其原因,该区域的解剖及电生理与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有着一定关联。然而,与AVNRT密切相关的一个名词就是Koch三角。 Koch三角是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端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 图中的右房心内膜已去除,黑色虚线三角区域即为koch三角。 Cs=冠状窦 TV=三尖瓣 RAO=右前斜位 位置毗邻 Koch三角位于间隔,并构成右房肌性房室间隔的心内膜面。致密房室结位于右房心内膜的正下方,Koch三角的顶点,向前至冠状窦口,正好位于三尖瓣隔瓣插入点上方,经Todaro肌腱汇集到中心纤维体。略微向前向上,是希氏束通过中心纤维体和房室间隔膜部后方穿透房室交界区的地方。 上图中,Koch三角(黑色虚线三角)的顶点就是 中心纤维体(蓝色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Todaro肌腱连接到中心纤维体,AVN(橘红色)位于中心纤维体的正下方且向下方发出两个延伸支由移动细胞(红色虚线)包绕,AVN往前是希氏束的穿间隔支(PB),再远处的共同房室束分为左右束支(LBB,RBB) 组成结构 Todaro肌腱:欧氏瓣的游离缘呈腱索状即为Todaro腱,走行于欧氏嵴样结构中。前端附着于中心纤维体,后端在冠状窦嵴处连于下腔静脉瓣的腱性组织。首先明确欧氏嵴欧氏瓣:下腔静脉口的前缘有胚胎期残留下来的薄的半月形瓣膜称下腔静脉瓣,其外端续于界嵴,内端向内延续于卵圆窝。欧式嵴即为冠状窦口和卵圆窝的分界。 上图为欧式瓣图例,蓝色虚线是从下腔静脉进入的导管,EV=欧式瓣ER=欧式嵴CS=冠状窦 TV=三尖瓣 下图(a)可以看到,EV的游离缘Todaro肌腱走行在ER肌样结构中。图(b)是切开心内膜下显示各结构。 ICV=下腔静脉 SCV=上腔静脉 FO=卵圆窝 CS=冠状窦 EV=欧式瓣 ER=欧式嵴 TV=三尖瓣 冠状窦(CS)口:冠状窦,位于冠状沟 内,由心大静脉延续而成,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它收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冠状窦口在临床电生理上是推送冠状窦电极的入口,在其前方有不同形态的冠状窦瓣。有时临床做电生理送冠状窦电极时常常感觉有阻力,就可能是碰到了这些“看门”瓣了。 三尖瓣隔瓣:三尖瓣分为前瓣,后瓣和隔瓣,组成Koch三角的即为隔瓣。 临床意义 了解Koch三角的解剖对AVNRT的消融慢径靶点位置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减少心外科手术时对房室结的损伤,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6-12-15 17:5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