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看来,经常性失眠、熬夜,长期睡眠不足,身心过度疲劳的人,容易形成“阴虚阳亢”体质,症状有睡眠不安、头晕、头胀痛、目眩畏光或视物不清、欲呕,兼见面红、潮热、耳鸣、口干舌燥、身体麻木拘急、烦躁易怒等,高血压、糖尿病均可有阴虚阳亢表现。
古代人们对于睡眠和起床时间十分讲究,根据《黄帝内经》顺时养生的观点,睡觉与起床的时间,应随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而调整。
春天时应该睡觉不晚于 11点,起床不早于5点;夏天晚睡早起,睡觉不晚于11点,起床不早于5点;秋天早睡早起,睡觉不早于9点,起床不早于5点;冬天早睡晚起,睡觉不早于9点,起床不晚于7点。
古时候认为,深夜11:00~1:00若不睡觉,熬夜会导致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易思等多种神经症状,凌晨1:00~3:00,睡觉养“肝血”, “人卧则血归于肝”,肝经循行时间前未入睡的人,面色会显得青灰,情志倦怠而易烦躁。
除冬天之外,其余三季都应该“早起”,但不要早过5点,太早起床会“养阴不够”,因为早上3:00~5:00刚好走肺经,若早于此时起床,容易伤害肺经正常运作,形成中医所说“五更嗽”。
早上3:00~5:00应深层睡眠,寅时(早上3:00~5:00),人体各个部位开始由静转动,气、血需求量也跟着增加,透过深度睡眠使肺经发挥“宣发”与“肃降”功能,过于早起,功能失调,心脏负担跟着加重,很容易引发心脏病。
至于冬天晚起,也是以不晚过早上7点为准,因为早上7:00~9:00是胃经循行时间,在这之前起床可以在大肠经运行的时间里排便,而且胃经多气多血,阳气最旺,此时必须要吃早餐,使营养输送到各器官,是滋养脏腑最佳时刻。
□曹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