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称每周在外多吃一餐饭,患前期高血压症状的风险提高6%。高血压是大家熟知的“三高”中的老大,而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不断攀升,足以令大家对其有效防治引起重视。那么,究竟该如何来防呢?有句话叫“病从口入”,你吃进嘴里的东西很关键。
每周在外吃一顿易患高血压
日前,外国媒体报道称,认为同样的食物如果烹饪方法不同致高血压的风险也就有差异,该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外吃饭次数越多,血压高风险越大。这个结论靠谱吗?针对外国人做的研究中国人是否适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科学防治高血压?昨天,记者请杭城心血管病专家和营养专家给出了科学解释。
最新研究:每周在外多吃一餐饭,患前期高血压风险提高6%
近日,一篇研究论文引起了大众关注,因为文章的结论是“在外吃饭次数越多,血压高风险越大”,甚至还计算出具体的概率,每周在外多吃一餐饭,患上前期高血压症状的风险就会提高6%。
据介绍,该项研究是由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的研究者们完成的,他们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间,针对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5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他们的日常饮食及运动习惯,并为受访者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值。
研究发现,501名受访者中有27.4%出现前期高血压症状,2.2%是高血压患者。这两类人群平均每周在外用餐约12次,而血压正常的受访者平均每周在外用餐约9次,他们常去的场所包括学校餐厅、餐馆和周围的大排档等。这说明,除了性别、体重和运动量外,在外用餐的次数也与前期高血压之间存在着关联。
研究还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前期高血压,受访男性中有50.9%属于前期高血压,而女性只有9%。请注意,研究中所提到的前期高血压指的是血压偏高,但还未被确诊为高血压的阶段,这种情况在年轻群体中较为普遍。
专家说法心血管病专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影响血压高低的重要因素是钠,而饮食中钠主要来源于盐、味精、鸡精等调味品。我曾经在美国住过一段时间,感觉他们餐厅里做的食物还是偏淡的,但中国菜就普遍偏咸,所以这个研究结论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蛮适用的。”张教授说,他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有不少患者的切身体验都验证了这个研究结论。
一位37岁的中年男子因经常犯头晕找到张教授,一量血压为160/90毫米汞柱,诊断为初发高血压。这位老兄反复强调,他的爸爸妈妈都是高血压患者,他应该是遗传所致,但仔细一问,他父母都到50多岁才得高血压,并不像他这么年轻。
于是,张教授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他的生活习惯。一问得知,他是一位商人,应酬很多,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吃饭,而且他的工作很忙,平常也没什么时间运动。最终,张教授并没有给他开降压药,只要求他限钠饮食,就是每天在家吃饭,控制盐、鸡精、味精的摄入。两个月后,男子血压回到了正常范围。
张教授说:“类似的情况在年轻人中比较常见,这个人群工作压力大、运动锻炼比较少等原因,患高血压的风险不小。”
营养专家:在外就餐点菜有讲究
1在外就餐,回家注意清淡。
在外宴席之后,回家后的饮食一定要清淡,以素为主,少油少盐,保持一个整体的饮食平衡。更要优先补充宴席上所缺乏的蔬菜、水果、杂粮、豆制品等。如晚上赴宴,无法改变饮食,那么建议出去散步40分钟以上,第二天再从饮食上做以调整。
2荤素搭配,以素为主。
在外就餐时一定要有自我保健的意识,改变点菜观念,注意荤素搭配,多点些蔬菜、豆腐、食用菌等素菜,如果担心没有面子,可以点写不常见比较新鲜的菜式。另外最好放弃油腻、油炸食品。动物性食品(包括鱼和海鲜、肉类和蛋类)为主的菜肴不宜点的太多,原则上菜品个数不超过每人0.5个,而蔬菜、食用菌类等应达到每人一个以上。担心体重增加或者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肉类和蔬菜的比例应该是1:3,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吃一口肉类,搭配三口蔬菜。
3菜肴烹调以清淡为主
不管原料是肉类还是蔬菜,都应该尽量避免油炸和油腻,每桌最多1~2个,比较推荐凉拌、炝、蘸酱、白灼、清炒等少油的方式。如果自己无法做主,或者其他原因没办法避免油脂多的食物,那么在餐前先吃一个苹果或者是木瓜,同时就餐期间放弃任何甜饮料。
4餐前吃一点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餐前可以先喝点汤,如果不允许,吃点可以作为主食的食物再好不过,比如山药羹,南瓜快、桂花藕、芋头泥南瓜,这样可以很好的控制食欲,同时避免空腹摄入大量油腻的食物。
5少饮酒莫劝酒
适量的饮酒利于健康,但贪杯则会伤害健康,同时还会增加很多热量。浅饮几口,便可以换作可以帮助消化的大麦茶,鲜果汁,酸梅汁等。
6早餐同样保证营养
虽然在外面但早餐的营养依然要有保证,这样不仅利于健康,同时更利于控制体重,可以选择一些粥品,搭配一点凉拌小菜,后者是豆浆,包子等。如果没有时间也一定要喝杯牛奶,吃点坚果,一点全麦的面包,一两种水果。
在外就餐,可要注意了,否则积久成疾,比如胃病、积食等等,那可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