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人生第一大失误:信任吕布,失了徐州。
从桃园三结义出道以来,刘备一直处于飘泊的状态。直到投靠了陶谦,才有了安定的希望。陶谦是个老好人。他的儿子不成器候,一见刘备这种“宽厚仁慈的君子”,就决心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为了自己的名声,一直不接受陶谦的建议。直到陶谦病死,刘备才正式入主徐州。刘备取徐州,谁都不高兴。用曹操的话说:“汝(刘备)不费半箭之功,坐得徐州!”。但此时曹操正与吕布厮杀,没有精力来夺徐州。所以刘备才能安享“果实”。
刘备得徐州,是何等美事!对于四处漂泊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可惜,刘备不珍惜。这么好的一块“肥肉”没多久竟被吕布夺走了。
定陶一战,吕布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无处可投。想要投袁绍,使者还没到,袁绍早已经调军帮助曹操剿杀吕布。无奈,吕布只得投刘备。吕布投刘备,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所以他不可能真心实意。
刘备刚刚安定,亟需人才。但吕布不是一般的“人才”。正如袁绍谋士审配所言:“吕布,豺虎也。”豺虎虽然勇猛,但都非常容易伤人。刘备为什么不想一想:自己能否驾驭这匹“豺虎”?
吕布来投,刘备要去迎接。糜竺阻止说:“吕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留则伤人矣。”
玄德曰:“前者非布袭兖州,怎解此郡之祸。今彼穷而投我,岂有他心!”
张飞对刘备接纳吕布也有意见。
但是刘备却如此大意,不听二人意见,出城迎接吕布,并把小沛给了他。刘备的目的很明确,是想通过收留、迎接等动作收买吕布,为自己所用。怎料“养虎为患”。
其实,刘备收留吕布,若能加以防范,徐州不至于丢失。
曹操假诏让刘备领徐州牧,然后密令刘备杀掉吕布。目的是让刘吕“二虎竞食”。刘备对曹操的用心了如指掌。此时他就应该加强戒备,以防不测。可是,曹操假诏命刘备征讨袁术,自己明知是计却要硬着头皮去执行。好吧,即使去装装样子,也没必要自己亲自去;即使亲自去,也应该留稳重的关羽而不是急躁的张飞留守徐州。可是,一切都因刘备的失误而不可挽回。
徐州丢了,刘备只能再一次漂泊,不断依附于别人,直到借了荆州。如果刘备守好徐州,发展生产,增兵强将,他的事业一定能早几年腾飞。
刘备人生第二大失误:太多顾虑,失了庞统。
三国演义》里庞统死得很冤。刘备应该为庞统的死负全部责任。我指的不是刘备和庞统换路线和坐骑的事情——这点刘备没有什么错。
我指的是在取西川的时候刘备顾虑太多,错失了大好时机。
在入不入川上,刘备犹豫不决。是庞统再三催促,他才做了决定。
大军进了西川,按照法正、张松、庞统的密谋,“(玄德)于涪城相会刘璋,便可图之。机会切不可失。”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有如下对话:
却说庞统、法正二人,劝玄德就席间杀刘璋,西川唾手可得。玄德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二人再三说之,玄德只是不从。
刘备的顾虑是害怕杀刘璋玷污了自己的名声。从他的话中可以知道,他并不是不想要西川,只是“恩信未立”,没有借口而已。
刘璋懦弱,但他手下人并不傻。他们很清楚刘备的来意。所以找了个借口,把刘备调守葭萌关。刘备向刘璋借兵,刘璋给他老弱兵士四千,米一万斛。按理来说已经够意思了。不料,“玄德大怒曰:‘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啬,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毁回书,大骂而起。”很明显,刘备就是在找借口。可惜,这时候进入成都的咽喉涪水关已经被杨怀、高沛把守,刘备花了些力气才得了涪水关。刘备率领大军从涪水关进兵成都,中途庞统在落凤坡惨被射死。
假如刘备不是顾虑重重,该出手时就出手,庞统也不至于命丧落凤坡。
庞统之死,对刘备的打击是很大的。司马徽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如果庞统能够像诸葛亮一样活得久一些,那么刘备的事业也许就能更顺利些。特别是可以避免刘备死后诸葛亮一人做大的局面。
刘备人生第三大失误:意气用事,兴兵伐吴。
关羽被杀,刘备痛心疾首。于是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要为关羽报仇。刘备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意气用事。
一、用“公权”来报“私仇”,动用国家的力量来为兄弟报仇,不是仁君的做法。
刘备在讨伐孙吴的诏书里说:“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
刘备的这个诏书就存在大问题。桃园结义是私,起倾国之兵是公。用赵云的话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此时刘备“聪明的大脑已经被愤怒所占领”,当然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
二、国家初建,人心初定,还不是大举兴兵的时候。此时,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扩军强将。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应该大举兴兵。
三、刘备此举,破坏了孙刘联盟。孙刘联盟是蜀国的“大政方针”,不能动摇的国策。兴兵伐吴,等于把孙权推到了曹魏一边,孙操联合,蜀国危矣!
刘备的意气用事,致有“火烧连营”之败。这一战,大大削弱了蜀国的国力。同时让陆逊这个东吴年轻的将领早早出头,也间接威胁到蜀国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