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的曹操已经远胜袁绍
青年时期的袁绍也算是个热血青年。虽然董卓的进京,与他的那条脑残建议有很大的关系,但对于董卓进京之后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表现,袁绍是深恶痛绝的。
手握重兵的董卓,在洛阳城横行无忌,为所欲为。整个洛阳城,陷入董卓制造的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所有的大臣,在董卓的淫威之下,战战兢兢的苟活。对于董卓的种种恶行,他们选择三缄其口,屁都不敢放一个。
在关乎皇帝毁立的头等大事上,敢于站出来和董卓唱反调的只有四个人:卢植,丁原,丁管,还有就是袁绍。反对董卓的下场很惨,除了卢植,袁绍没死,丁原,丁管都死于非命。
袁绍面对董卓向自己拔出的宝剑,显示出了一种临危不惧的果敢。董卓厉声说,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宝剑锋利无比吗?袁绍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也拔出宝剑面向董卓,说,你的剑锋利,难道我的剑就不锋利?
在董卓一手遮天的洛阳城,尚无一兵一卒的袁绍敢于孤身一人和董卓对抗到底,足见青年时期的袁绍是何等的英雄了得。这真不是能装出来的,袁绍在拔出宝剑和董卓对峙的那一霎那,肯定想到了后果,做好了死的打算。董卓一向杀人如麻,他袁绍怎会不知道?所以,袁绍当时的行为,绝对称得上视死如归,慷慨赴死。
可惜,他没有死成,否则,东汉末年又多了一个可以缅怀的英雄。
但他的这一壮举,为他日后成为十八路诸侯反董的盟主,加了很多分。此后,袁绍走到哪里,都能成为一面反抗董卓的旗帜,这件事的影响力,真不能低估。
但比起曹操来,袁绍和董卓针尖对麦芒的死磕,只能算是匹夫之勇。
当董卓在洛阳城作威作福的时候,曹操选择了和袁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他没有选择不计后果的对抗,而是极为明智地选择了做“卧底”,用自己的智慧和机巧打入了董卓的内部,并取得了董卓足够的信任。曹操从来就不是个逞匹夫之勇的人。他知道,和一手遮天的董卓对抗,除了落得一个慷慨赴死的身后名,毫无价值。而且,自己卑微的身份和家世,比不得袁绍,董卓要让他死,如踩死一只臭虫那么简单。
虽然曹操看似选择了汪精卫般的曲线救国路线,但曹操绝不是像老汪一样为了苟活和富贵,关键时刻,他让他卧底的身份派上了用处。当王允和众大臣像娘们一样嚎啕大哭无计可施之际,曹操站了出来,向王允借刀,行刺董卓。利用董卓对自己的信任,行刺这个没有设防的老贼,可以说,把握很大,不失为一条妙计。
敢于行刺杀人如麻、且手握重兵的董卓,这勇气绝对不比袁绍差。堪比荆轲刺秦之壮烈。
而且,这勇气,绝对不只是匹夫之勇,这需要一些脑子。尽管最后曹操并没有杀了董卓,但对于当时还很年轻的曹操,能想到献刀刺董,已经很难得了。这表明他从年轻时候起,就已经很会动脑子了,尽管这条计策纰漏和瑕疵不少,但至少,相比于束手无策、只知道哭的满朝文武,曹操已经很卓越了。
面对凶险,不惧生死,不计后果,终究是匹夫之勇。比如袁绍。面对险境,能够不丢气节,并很好地保全自己,需要一种智慧。曹操在凶险的董卓之乱中,不仅很好地保全了自己,还取得了权臣董卓的足够信任,并能够不改初衷,见机而动,蓄势待发,这其实很不简单。这样看来,从青年时候起,曹操的见识和谋略,就已经远胜只知逞一时之勇的袁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