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造血系统,但我们也应该了解血液系统的一些特点,在生活中自我调理,远离血液系统疾病。
饮食
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微量元素为血红蛋白的合成提供了原料。如果缺乏,就会导致贫血、甚至各种血细胞数量全面下降。临床上因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贫血或血细胞异常非常常见。
微量元素在食物中的来源丰富,挑食的人才容易出现缺乏。不爱吃肉、蛋、奶等食品的朋友们容易出现铁缺乏性贫血。长期素食者发生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风险大。喜欢把青菜煮的过烂人容易出现叶酸缺乏。孕产妇由于怀有胎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如不注意从饮食中补充,就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尽量均衡饮食,不挑食;合理烹调,避免营养物质的流失。对于一些疾病状态,如食欲不好、慢性腹泻、痔疮出血和月经过多等可引起造血原料不足的疾病,要及时就医。
饮食误区一:贵的食物就是营养丰富的。
日常食用的五谷杂粮已经包含了人体所需要营养物质。过于精细加工的食物反而丧失了许多营养成分,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导致贫血的原因之一。缺铁性贫血在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反而发病率很高就是例证。
饮食误区二:经常吃保健品、营养品可以预防贫血。
保健品市场上以补血为名义的保健品琳琅满目,如阿胶、虫草、灵芝孢子粉等。广告做得深入人心,价格也不菲。
其实,这些保健品并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有些保健品称含有微量元素,但实际上含量很低,用来保健也许没害处,但对于治疗是不够的。对于营养性贫血的人群,只服用保健品远远不够。微量元素缺乏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足剂量、足疗程地补充营养物质。
如果您没有贫血,只需正常饮食,就可以预防贫血,不必下此血本。
饮食误区三、红枣、花生米皮可以补血。
食物营养与血液系统疾病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营养性贫血。在通过药物补充所缺乏营养物质的同时,饮食上增加一些富含有该营养物质的食物,是有一定帮助的。某些食物含铁较高,如瘦肉、鸡蛋和海产品等。红枣、花生米皮中的铁含量并不是最高的。如果确实为缺铁性贫血,只吃这些食品是不够的。至于有的患者用上述食品治疗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就更没有依据,只是心里安慰罢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是所有的血液系统疾病都可以通过食物来调整,比如急性白血病等。对于这些血液病患者,疾病的治疗需要通过药物、而不是食物。
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紧张、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直接、间接地影响血液系统。在不良生活习惯下,造血系统的正常代谢受到影响,淋巴等免疫系统出现失调。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包括血液病。相反,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使我们的血液系统更健康。
辐射暴露往往对血液系统伤害最大。日常生活中的长期近距离接触各种电器、接触含放射性的矿石或宝石,长期医源性暴露、误接触辐射源等要尽量避免。
过度装修,密切接触加油站,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劣质的服装或日用品,有毒的食品或餐具,染发等化学物质接触,都可以使我们的血细胞在无意中受到伤害,甚至造血衰竭或癌变。
各种病毒,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以及许多尚未命名的病毒,可以侵入体内,在引起临床症状的同时,也引起血细胞的基因突变,甚至变成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因此,增强自身体质,避免反复感冒,可以减少病毒侵入人体的机会。
此外,还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乱吃保健品、中药或进口药物等。
定期体检
常规体检项目里有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可以帮助我们早期识别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当然,如果您有身体不适,或者有血液系统疾病的家族史,应该随时就医,尽早确诊。[ 此帖被一缕茶香在2016-04-28 17:4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