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改革者的十字路口
素以理智幽默示人的姚明,在4月19日和少数媒体的交流中少见地表达了愤怒的情绪。在向媒体明确地表达中职联公司的核心诉求后,他的言辞前所未有的激烈——“CBA公司只不过是把现行的体制包装上了公司化的外壳”、“我不会同意加入这样的CBA公司”、“鉴于篮协方面所表达的意见,双方已失去继续沟通的基础”……
让姚明一改往日风格的,是中国篮协对待以他为董事长的中职联的反复无常,剧情反转:就在此前和中国篮协的第一轮磋商及随后双方达成的5点共识,还被认为是继“北极星计划”之后又一改革成果。没成想,8天后的第二轮会谈,姚明所提出的两点请求被中篮协系数驳回,“感觉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
为方便了解事件进程,让我们还原一下姚明提出的两点诉求:
方案A:以中职联公司的名义集体入股未来的CBA联赛公司。在篮协已经上报给总局的方案中,CBA公司成立之后,篮协占30%股权,各个俱乐部占70%的股权,即20家俱乐部每一支占3.5%股权,一旦18家俱乐部(中职联的俱乐部数量,四川和浙江未加入)形成合力,以整体的方式加入CBA公司,这就意味着中职联公司将拥有63%的股权。篮协担心,这会让他们在重大事件上失去决策力。
方案B:CBA公司授予中职联商务权。其实在中职联成立的第二天,篮协就紧急宣布,将成立CBA公司,并且明确表示会将CBA未来的商务权交给CBA公司,这实际上是堵死了中职联想要拿走CBA商务权的这条路。说简单点:“我根本不想把商务权给你,也不会给你。”CBA运营权交给CBA公司,这是在篮协看来一个天经地义的逻辑。
看明白了吧,CBA联赛的产权在篮协手里,这是20家俱乐部无法自下而上以任何方式改变的现实,也从根本上禁锢和制约改革的范围和方式——官办联赛,只能以官办公司为主体发起改革。姚明们所期待的联赛话语权和经营权,将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利益获取方式,必然招致强烈反弹。
在中国职业体育发展历史上,俱乐部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管理协会,从来都不是一个层面的博弈。2004年秋季,中国足球的“七君子”(徐明、罗宁、张海、徐泽宪、张曙光、李丹阳、孙能文)领衔部分俱乐部和足协进行的对抗轰动一时。尽管从历史发展来看,“七君子”的一些涉及职业化发展的诉求已经被目前的恒大等土豪所践行,但在当时,“七君子”的努力注定只能以悲剧的方式做结。12年以后,拥有国际体育巨星、全国政协委员头衔,手持管办分离的政策红利的姚明卷土重来,但他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一点也不比“七君子”小。
但和七君子的冲动和鲁莽相比,姚明的处事策略和推动过程无疑要睿智很多。个人无法和强大的体制对抗,这是经过了在国内国际篮球场历练多年的姚明的处世哲学。这也是尽管媒体如何如何渲染自己“揭竿而起”,姚明还是强调是去和篮协磋商。尽管第二轮谈判告吹,相关人将活力集中在一味指责篮协的霸道与僵化,姚明还是通过积极的方式,希望外界将关注点集中到CBA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资料显示,联赛越红火,但俱乐部营收越亏损。在CBA20家俱乐部当中,少的一年投入要三四千万,多的一年投入已经上亿,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俱乐部能够盈利。而另外一个数字是,过去几年CBA联赛的商业利润,大部分被篮协和负责运营的盈方公司赚走。
但即便如此,对于姚明而言,这个被业内名帅的迂回策略,必将是一场艰辛而复杂的行进路径。
对于联赛组织者,他需要让对方感觉到,既能满足中央的政策需求,自己的话语权和商业利益不受损,又能有团队解决管理中的低效和无能的窘境。近几年联赛的乱象频出,显露了CBA管办分离的迫切性。必要时,姚明甚至可以让更高层领导为其站台。
对于CBA各投资人,他需要提供一个科学、可具体操作性,且前景非常诱人的方案,让对方真正树立信心,而不是在他和代表官方话语权的篮协之间首鼠两端——目前的中职联公司,无论从人员构成,专业程度,联赛的诉求,未来的可操作和计划性等,显然不具备和官方体制相抗衡的实力。
在中国篮球的历史上,姚明依靠逆境下的坚持和提炼出的智慧,证明了自己。当年他能成功登顶NBA,8次当选全明星,靠的不是他2米23的大个子,靠的是他打球的智慧,与队友相处的智慧,适应美国篮球文化的智慧。
在如今这场博弈中,人们仍然期待他能振臂一呼,最终走向成功——否则,如果等篮协自上而下的所谓改革,中国篮球的职业化进程,又将落后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