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20万大军分六路灭了东吴
这六路军的统帅和目的地,由西向东分别是:
一、王濬,西陵(宜昌);
二、杜预,江陵(荆州);
三、胡奋,夏口(汉口);
四、王戎,武昌(鄂州);
五、王浑,牛渚(采石矶);
六、司马伷,涂中(当涂);
有三大主力:西边王濬,任主攻手;中间杜预,坐镇指挥;东边王浑,直指腹心。司马伷、王戎、胡奋是侧应。
先来看上游。王濬率水陆大军从成都顺江而下,东吴望风而降,沿途不像打仗,更像观光旅游。只有在西陵峡的时候,遇到小小的阻碍。
吴军在江上拉起铁锁,江中暗置铁锥。但由于被俘的吴军叛变,晋军早就得知这里的机关。王濬做了几十个大木筏,筏上扎成草人,命令善水的士兵乘筏先行探路。铁锥刺到筏木,由于筏的力量巨大,在滚滚江水的冲击下,铁锥被连根拔起,随伐漂流。类似于扫雷先锋。
王濬又做粗大火炬,长十多丈,灌上麻油,放在船前方。遇到铁锁,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通行无阻,攻克西陵,随后摧枯拉朽。
再来看中游。六个统帅当中,杜预的地位最高:是“镇南大将军”,其余的五人都是“将军”。杜预一向坐镇襄阳,280年打下了江陵。东吴在荆州南部的官吏,全部向杜预递上降表。
再来看下游。负责东边进攻的主要是司马伷和王浑,司马伷是司马炎的叔叔,名气不太响,但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孙子,就是司马睿,后来东晋的第一任皇帝。
王浑也是当时的名将。他曾经站错了队,跟着曹爽。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他因为属于犯了错误的人,被免职。但他并不灰心,又从县令做起。等司马炎称帝时,他已经做到徐州刺史,又爬到省级高官,在老百姓当中口碑极佳。
后来改任豫州刺史,由于豫州和东吴接壤,他从一个文官华丽转身,驰骋疆场。他和羊祐英雄所见略同,注重宣传工作。在他的描绘中,西晋山清水秀,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他通过朋友圈等各种方式散布到东吴去,这一招效果明显,不少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吴军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到西晋。同时他也搞小动作,东吴在皖城屯田,王浑悄悄派人进攻田地的驻兵,烧毁大量谷物、稻苗,吴军没有饭吃,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一支中央军被消灭
对于东吴来说,手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资本,就是还有中央军3万人。但将才凋零,孙皓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丞相张悌身上。
张悌是个书生,从小就有才名。魏伐蜀的时候,不少人推测路途遥远,魏难以成功,但张悌坚信魏必胜,果然猜中。但他是个预言家,属于纸上谈兵。更惨的是,孙皓还自不量力,总共就这点钱还要挥霍,命令张悌率将领诸葛靓、沈莹等主动出击,渡过长江进攻王浑。张悌悲壮地踏上了征途。
沈莹劝张悌:东吴名将都已经死了,上流肯定守不住。晋军很快将到达建业,我们应当在江南集中力量,等待一战。如果渡江出击,凶多吉少。
张悌答:我们现在渡江,如果失败,是为国捐躯,没有什么悔恨的;如果取胜,可以振奋人心,上流士兵也可能拼死一战。你的方法是坐以待毙。
张悌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杀身成仁。张悌出战,大败。吴军被围时,诸葛靓与五六百人退走,让人去拉张悌一起走,张悌不肯。诸葛靓逃跑才100多米,回头一看,张悌已倒在晋军乱刀之下。
共4个多月灭了东吴
王濬一路无阻到了建业,东吴游击将军张象率领水军万人抵抗,但看到晋军旗帜就投降了。
在深宫之中的孙皓听说晋军旗帜器甲,连天蔽江,吓得魂飞魄散。写了三份降书,分别送给三个人:司马伷、王浑、王濬。他率领太子孙瑾等21人来到王濬营门投降,绑了自己,带了棺材,听凭处分。带棺材的意思是,任杀任剐都由你了,棺材我自己也准备好,不要你出钱了。王濬上前为孙皓松绑,烧了孙皓带来的棺材。
这次灭吴,前后只用了四个多月。东吴有兵力20万人,晋军总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但人心向背,东吴这个大公司已千疮百孔,腐烂之极,谁都希望早点倒掉算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经过西塞山(今湖北大治县)的时候,想起当年王濬的战船正是从这里经过,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诗:《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中王濬是最大功臣,应当载誉而归,锣鼓喧天,衣锦还乡。然而实际上,王濬的处境在当时苦不堪言,还差点丢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