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329002
-
- 注册时间2007-11-29
- 最后登录2024-11-10
- 在线时间19943小时
-
- 发帖10600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097
- 金币130
- 道行19523
- 原创29307
- 奖券17205
- 斑龄189
- 道券10126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329002
- 发帖
- 106009
- 金币
- 130
- 道行
- 19523
- 原创
- 29307
- 奖券
- 17205
- 斑龄
- 189
- 道券
- 10126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EOS—7D
- 摄影级
-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1994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10
|
巴西世界杯的火爆在这个遥远而古老的国家掀起了四年一度的狂欢热潮。由于时差殊异,今年的球迷尤其癫狂。在白日的大街上,到处是因睡眠不足而黑着眼眶,却双眸放射着熠熠光辉的球迷。
即便是平时不看球的人们,也可以毫无困难地融入世界杯的洪流中,因为从报纸到电视再到互联网,均多角度、全方位地准备了丰富的娱乐信息拼盘,如同品类繁多的自助餐。不看球还可以看人,不看人也不妨碍交换八卦。
不过,最扎眼的消息还是一些“残酷”的社会新闻:老人看球过于兴奋而心脏病突发身亡,孕妇看球过于兴奋而致流产,还有小两口因看球发生争执而令女方一气之下跳楼自杀……狂欢并不总是一派祥和,乐极生悲的事时有发生。狂欢节的组织者并不会去思索狂欢的后果,但有些东西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放在心上的。
首要的问题,就是应当如何去看待世界杯的话题效应。商家和媒体为追求利益的最大效应,往往竭尽全力营造出一种氛围:如果不看世界杯你就OUT了!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不是球迷,都在迫不及待地讨论世界杯,仿佛只有如此才不会被排斥、被边缘化。当然,群体心理似乎不是一个可以去理性引导的问题,可如果每个无论主动还是被迫关注世界杯的人都能稍微做一点理性的反思,也许乐极生悲的事就能发生得少一些。
另一个现象是媒体对世界杯的呈现方式。世界杯首要地作为全世界范围内最权威、最高级别的足球赛事的“身份”受到的关注,远不如其作为一场“秀”的娱乐事件受到的关注。在整个世界杯期间,大多数媒体呈现出显著的“小报化”特征,性感男体、冲突和由世界杯而引发的关于各个国家的“刻板印象”成为新闻叙事最主要的议题。对于媒体来说,这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强迫体育报道“严肃化”实在过于吹毛求疵,但从结果上看,较为“严肃”的、就世界杯论世界杯的体育报道的式微,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缺席,大大强化了世界杯的“狂欢”属性,进而也烘托了癫狂的气氛。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需要狂欢?中国足球踢得这么臭,世界杯对中国人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意蕴。可我们发现,不同球队的球迷“创造”了一种超越了民族界线的新“民族主义”。比如,一个从来不看球,但是学过德语的人会高调“支持”德国队……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实在过于压抑和单调,急需尽可能多的出口去宣泄和释放情绪。除了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和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中国人几乎没有理由去肆无忌惮地熬夜、和伙伴们聚在一起纵情饮酒呐喊。对很多人来说,这些本无显著文化意义的事件,正因提供一个疯闹的合理借口,才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联系。
就这样,世界杯从一个纯粹的体育事件,演变成了一场几乎波及全民的公共事件,它在中国催生的种种实际的或虚拟的风潮,其实都折射出当下中国在文化领域的一些本质的问题。本文无意进行任何指责或批评,却希望能够提醒浸润在这一文化中的每一个人:狂欢无罪,但欢乐过后,要对癫狂背后的焦虑有所反思。
-------------------------------------------------------------------------------- ( 2014-06-2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不动声色 ■常江 [ 此帖被yaot在2014-08-04 18:52重新编辑 ]
|